• 79阅读
  • 0回复

儿童责任感的培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11版(教育)
专栏:家教之友

  儿童责任感的培养
庞丽娟
时常有一些孩子的父母跟我说,孩子丢三落四,玩具、图书用完不知收拾;天天得跟在后面提醒学习、作业,做完作业要检查;孩子常常该带的作业物品忘带,还总埋怨父母没给他装、没提醒他……这些现象反映了孩子缺乏责任意识,在不少幼儿、小学生身上表现普遍。在我们对四五岁幼儿的一项情景测查中,一百三十五名幼儿看见掉落的图书、玩具,能主动捡起的仅十九人,问他们为什么不捡起,幼儿大多回答“不是我丢的”,“是别人丢在地上的,和我没关系”,“老师没说”,“今天我不是值日生”……
诸多观察和实验研究都发现,责任感强的儿童不仅学习自觉、努力,勤于思考,作业认真,而且更有行为自觉意识,更乐于助人,乐于接受和承担任务,更自觉、努力地完成任务。我国自古就崇尚“责在人先,利居人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们现在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行为都不能很好地承担责任,将来何以“立天下”?
该如何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呢?
首先,对孩子要有要求。力所能及的事,要求他自己做,自己玩完的玩具、看完的图书要自己收起来;老师提的要求,要带的物品要自己记住;上课时,应该自己自觉管住自己,注意听讲;作业要自己用笔记下来,自觉完成。要让孩子懂得,这些生活、学习、行为上的事,是他自己的事,他有责任自己负责,也有能力负责,而不能“借”他人脑子用,更不能推卸责任。
其次,给孩子机会,让其对家庭、父母、家人承担些责任。比如,父母回家时给搬椅子,递拖鞋;帮妈妈一起择菜、洗菜,摆放碗、筷;家里的卫生、整洁,有责任共同维护和创造;家人不舒适时,有责任做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如陪老人小声说话,给老人端水、捶背。无论是责任意识,还是责任行为,孩子都需要在锻炼中逐渐养成,以渐趋习惯,终成品质。
第三,注意榜样的作用。父母、家人的日常言谈、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潜在、广泛而强有力。观察与实验都表明,孩子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成人而习得的。成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与投入精神;父母对家庭、对家人的责任感与行为;父母对自己的承诺、任务是否尽心尽职,努力践行;都对孩子起着极大的榜样作用。成人的言行既对儿童的责任感具有积极影响,也可能具有消极影响,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自身行为的教导作用。
第四,注意积极、恰当的强化。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负责,对家长、同伴、集体等负责,既是应该的,同时也需付出努力,有时甚至要做出较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或内部干扰。如为把任务完成不能出去与同伴玩,为帮妈妈做事好看的电视剧要错过一些,因此,对儿童在责任感上所做出的努力、进步,成人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积极地予以鼓励、强化,使儿童感受到负责任所带来的愉快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