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扶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5-23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扶掖
黄璋尊
忽一日从地上爬的小孩站了起来,颤巍巍的。此时,大人伸出手扶扶他,他的小脚就迈步了。再扶扶他,他就壮着胆自个儿地迈了、走了……
把这情景比喻我们帮助学步的文学新人,再恰当不过。
80年代中期我曾参与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工作,知道校园里有一批文学新苗如田晓菲(天津)、王蕤(北京)、黄咏梅(梧州)、刘梦琳(青海)、任寰寰(石家庄)等,她们都很幸福,有老师教作家扶编辑帮。如今10年过去了,每每翻开报纸杂志,都可以读到她们像模像样的诗文作品,而且都已著书立说,成为青年一代的诗人、作家。
近日读报得知深圳海天出版社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女郁秀出版处女作《花季·雨季》,中国作家协会为其举行隆重的讨论会,大力扶掖。
文学是一代人一代人的事业,后一代的成长要靠前一代人的帮助培育。不说欧阳修如何栽培苏东坡“老夫当让此子一头地”,韩愈如何苦心培育“韩门四子弟”那些古老的文坛佳话,当代大教育家大作家叶圣陶对刘绍棠的扶掖和后来刘绍棠对文学青年的帮助,就极为感人。43年前读高中的刘绍棠写出了《青枝绿叶》,叶老看了非常高兴,盛赞是少年佳作,帮他发表后又编入教材,中国作协多方面为刘绍棠创造写作条件,使刘绍棠茁壮成长,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成为中国著名作家。而刘绍棠成名之后同样也满腔热情地帮助青年作者,为青年作者看稿荐稿,帮助了一大批青年成长。经他介绍加入中国作协的就有50多人,加入北京作协的超过100人。
一个作家培育文学青年做出的贡献,和他创作大量优秀作品的贡献是有同等意义的。
眼下,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达5000多人,作家队伍的壮大,自然与前辈的扶持是分不开的。不过,人多是不是就一定能创作出很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呢?那也不一定。近些年,一些很有前途的青年作家走下坡路,甚至有的写出有害的书,成为“打黄扫非”的目标。这就不能不令人往深一层思考了。55年前,许多文学青年奔赴延安,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解决了文艺创作的方向问题,因而创作了大量教育人、鼓舞人的优秀文艺作品。至今还健在的老作家老艺术家每当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依然感慨不已。这就告诉我们,对文学青年的扶掖,除了创作水平的提高外,更重要的还是从思想上、方向上的扶持。如果不往正道上扶,路走歪了、邪了,再有潜力的文学青年也是没有前途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