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巨变是怎样发生的——国家计委扶贫工作队在河北灵寿县扶贫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1
第2版(经济)
专栏:

  巨变是怎样发生的
——国家计委扶贫工作队在河北灵寿县扶贫纪实
纪万新刘树慧雷汉发
灵寿变了。这个地处太行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近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6倍,财政收入增长3.36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长4.3倍。全县贫困人口从12万人减少到1万人。县委书记张静、县长郑雪碧深有感触:灵寿巨变,国家计委扶贫工作队应记头功。
扶贫扶志
1990年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国家机关也相继和贫困地区结成对子实施对口帮扶,国家计委的扶贫点选在河北省灵寿县。
当第一期工作队队长聂振邦带着32名队员进驻灵寿,经过几天走访之后,他们的心颤抖了。
这个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本分的农民守着靠天吃饭的土地辛勤劳作,一年只能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到了90年代初期,全县工农业产值只有5.2亿元,绝大多数的村子没有公共积累,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0元。
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扶贫队跋山涉水,跑遍了全县28个乡镇的108个贫困村,组织了好几百个座谈会,并请来农林及地质专家考察灵寿自然资源。
灵寿县39种矿产资源,其中大理石、云母、石英石的储量居全国前列;有85万亩宜林山地适合种植多种经济林木,还有103万亩宜牧山场,可搞深度养殖……而本不应该贫穷的地方为什么贫穷呢?关键贫在观念陈旧,贫在没有思路。在调查中,工作队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贫困村想在山上搞一片“经济沟”,到县里跑资金,县长一听很高兴,当即拍板给10万元低息贷款。可村长一听不仅要还钱,还得付利息,把头摇得就像个拨浪鼓,“白给咱就要,让还咱不干”。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只有思想观念的更新才能促成经济格局的更新。县委、县政府在工作队的倡导下,进行了一场旨在提高全县人民开放和创新意识的大讨论。工作队全力以赴,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几乎人人都走上了熟悉专业的讲台,讲解发挥资源优势、讲解利用市场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培训、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
从前灵寿人不想也不会招商引资,遇到“外商”也只讲优惠条件,拿不出实在项目,通过培训,灵寿县每个行业都有了明白人,从项目建议书到规划书,从市场分析到整体设计都做得那样规范,那样完善,就凭这一条,灵寿就受益匪浅。在这7年中,灵寿县共签订合资合作项目23个,引进技术36项,共引进资金2.6亿元。
扶贫扶实
灵寿县有个磁右灌渠,始建于50年代,“蜂拥而上,草草收场”,建设标准就可想而知了。此渠70年代通水时,可以浇灌十五六万亩土地,到了90年代初期,已萎缩到不足11万亩。
高山缺水犹如常人失血。太行山区土地大多属于沙粘土,有水灌溉,每亩地能打下三四百公斤的粮食;靠天耕种,最好的年景也就是几十公斤的收成,有时甚至连种子也收不回来。所以,水对灵寿脱贫致富显得尤为重要。
扶贫工作队员和县里干部带着干粮,一次次地来到磁右灌渠考察,从主干渠到分干渠,从大支渠到小斗渠几千公里渠域他们走了好几遍,最多的时候,每天走出几十公里,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写出了重修磁右渠的报告。
庞大的计划震惊了灵寿多少干部群众,那么多资金到哪里去找?那么庞大的工程怎么完成?
工作队的同志迈开脚步,一个乡村、一个乡村地去开动员会、去做工作,给大家讲解“人心齐泰山移”、“渠水通粮棉丰”的道理。众心成一心,上至书记、县长,下到普通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最多的时候,数万人开赴灌区修复工程的工地。苦战两年,节省了400多万元的投资,使磁右渠高标准恢复了设计的灌溉面积,灵寿的20万亩焦渴土地得到了自流灌溉,年增效益达500万元。
在灵寿县青同镇北白石村的晒场上,村长尹二秀捧着金灿灿的麦子对笔者说:“你看,我们这麦粒多饱满,1993年以前,我们种旱地,每亩只能收上百斤,1993年磁右渠水通到这旮旯儿,每亩地就增收了六七百斤,今年,我们村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到2700多亩,平均亩产412公斤,你说这扶贫工作队给我们带来了多大实惠!”
扶贫扶活
1996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一个老农带着所采摘的猕猴桃来到县政府,找扶贫工作队员,想让大家尝尝在他们扶持下种植的果实。
老人名叫高化民,家住灵寿山区的黄土梁村,那里的土地由于山高土薄,粮食作物是以土豆当家,红薯填补,根本谈不上经济收入。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高化民家种了2分地的猕猴桃,1996年挂果后,一次性收入达9000多元,这么高的收入,使得高化民瞠目结舌,这相当于他一家过去5年收入的总和。这猕猴桃的发现及栽种同样倾注着扶贫工作队的心血。
灵寿县和其他北方县市一样,本来不产猕猴桃。1994年,扶贫工作队到南营、寨头一带搞“片区综合开发工程”的专题调查,发现当地有野生的猕猴桃树,请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灵寿县有方圆几十公里的山地非常适宜种植猕猴桃,工作队立即动手,与北京、陕西等地专家联系,很快就从陕西周至县引进猕猴桃种苗,首批2000亩的猕猴桃就这样问世了,经专家品评,其品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首季收获就引起了市场轰动,以至省长听说后,也觉得这是个奇迹。如今,灵寿做出万亩的发展规划,灵寿将成为北方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
从1991年到1996年间,灵寿县工农业总产值从5.2亿元飙升至25亿元,农民的人均收入从330元增加到1450元,其经济增幅居石家庄各县市之首,还为将来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