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地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安一中,以“三流的经济条件,二流的校园设施”,获得了“一流的教学质量”,重要一条——“传家宝”代代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地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安一中,以“三流的经济条件,二流的校园设施”,获得了“一流的教学质量”,重要一条——
“传家宝”代代传
徐达德阮霁
刚进5月,北京、南京、武汉的部分重点大学便派员来到大别山区的湖北红安县第一中学,动员学生报考他们的学校。他们说:这里的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守纪律,特别有爱心。
红安有“将军县”之称。红安一中是1937年董必武与其胞弟共产党员董觉生创办,以“严谨朴实、勤奋创新”为校训。1938年,董老亲临学校宣传抗日,当年就有近10名学生奔赴延安,为民族解放斗争出生入死。
沧桑60年,红安一中把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应试教育所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学校更是把传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成立以校长潘焱新为组长的传统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传统教育计划;各年级设立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实行传统教育考核责任制,考核指标量化为32项。学校拨出经费建起校史陈列室,编印学习资料,确定县烈士陵园、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为传统教育基地,聘请4名老红军、老八路、4名事业有成的老校友为校外辅导员。
在全校30余个班,2000多名学生中,几乎都有一套《将军们的童年》的课外读物,这是由本校特级教师詹成文编著的。学生人手一套,自觉开展“读故事、比童年、学先烈、树理想”的竞赛活动。类似读物还有《黄麻史话》、《可爱的红安》等。学校还规定新生一律军训一个月,每学期走出校门跋涉一次“红军之路”,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寒暑假参加社会调查,开展学工学农活动。这些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国情、民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陶冶着同学们的情操。
像所有的中小学一样,红安一中也有尖子生和差生,为了转化差生,特别是帮助差生改掉恶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该校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口号,班干部、老师和差生交朋友,差生的父母、亲戚也被学校请来当辅导员。1995年6月,高二年级有名学生因谈恋爱、打架,屡教不改,理应开除。但在校长办公会上,党总支书记许德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学校育人重在成才,贵在成人,把这样品行不端的学生推向社会,后患无穷。他把这名学生单独找到办公室,给他讲“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烈士的故事,并把潘忠汝青年时写的“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整河山”的诗句赠给他;又从30公里外请来该生的父亲,一起交心谈心。许德佑又安排该生转班换环境,布置老师补课。从此,该生痛改前非,学习上进,一年后,顺利升入大学。
在红安一中,同学团结互助蔚成风气,考入清华的杨和平,考入北大的徐建春,考入科技大的陈双梅,都是农村孤儿,靠社会接济和老师、同学们的扶助才完成高中学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奥地利教育专家诺特夫人考察该校时,感叹地说:“三流的经济条件,二流的校园设施,一流的教学质量,这是一首妙不可言的诗。”近几年该校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省教委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