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百姓心中有杆秤——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魅力(形象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0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百姓心中有杆秤
——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魅力(形象篇)
本报记者祝华新杨明方
编者按: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表彰会将于近日在京召开。近年来,各地传媒推出了一大批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省的新闻精品,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然而,对于新闻界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公众还不够了解。作为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百佳”勤于学习,深入实际,精心笔耕,严于律己。在他们采编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与那些广为传诵的名篇一样精彩。前年首届“百佳”亮相时,本报曾发表4篇系列报道。从今天起,我们再推出4篇述评,分为“形象篇”、“生活篇”、“精品篇”和“使命篇”,向广大读者展示新一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风采。
有一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牌节目《午间半小时》主持人傅成励,接到一家电视台的电话,请他为一条广告配解说词,说上几句话就能得到较高报酬。傅成励一口拒绝了,并耐心地解释说,作为一个新闻性广播节目主持人,声音形象不能受到任何损害,否则会影响节目在听众中的地位。
无独有偶,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李瑞英,也不肯在业余时间客串文艺节目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主持人,一心把最美好的形象留在每晚7点钟的荧屏上。
这两位媒介“明星”如此爱惜自身及其代表的新闻媒体的公众形象,着实令人感动。他们与此次当选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的其他同行一样,都把社会信誉视为新闻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要喝就喝面汤”
在我国,由于多数新闻媒体是一级党组织、政府机关或行业的“喉舌”,因此记者、编辑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外出采访时,特别是到基层,往往会受到种种特殊的优待。时间一长,有些人会沾染上某种“官气”,对采访单位的盛情心安理得,甚至变得颐指气使。
去年,《中国妇女》杂志社编辑龚晓村到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一带采访,吃饭时当地干部提出要陪她喝点酒,她几次婉拒不成,便拉下脸来,说:“咱们要喝就喝面汤!”结果,席间以汤代酒,几碗豪饮,相得甚欢。她曾与一位人民日报同行做伴,成为首访西藏错那县的女记者。当她俩拄着拐棍,血和袜子连成一片,脸涨得发紫出现在军分区司令员面前时,司令员感叹:“我们的女兵都没吃过你们这么大的苦,如果要当兵,你们准是好兵!”回京后她写下情真意切的长篇通讯《边关行》,在部队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守卫边陲的“军人小弟弟”给她写信,请她去尝一尝自己亲手采撷的木耳、竹笋与山蘑菇。
“不做新闻官,甘当记者头”。这是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主任李新彦的信条。去年他挤出时间到基层采访,三进太行山区、四下河北农大、二赴西安、两次参加“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二去河南、年底到厦门,共计两个半月时间,写稿60篇、近10万字。由于平时要主持部门日常事务,外出采访就主要利用周末的时间,他戏称为“双休日工程”。原先在新华社贵州分社当社长时,他就带领一名年轻记者在十万大山的穷乡僻壤中搞调研,写出一组10篇采访札记《扶贫纵横谈》。每当下到基层,他便如鱼得水,由于朴实、谦恭和认真的作风,很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直到他调入人民日报,一些当年的采访对象还到北京来看他,叮嘱说“别忘了在贵州还有永远的朋友”。
远离“有偿新闻”才有资信度
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权威性和资信度。这种权威性和资信度从小处看,是以往媒体的几代员工勤恳工作积累起来的,是今后媒体扩大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的基础;从大处讲,由于党的新闻事业的特殊属性,则构成了党和政府崇高威望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当前存在的某些“有偿新闻”现象,记者出身的学者杨继绳认为,这实质上是把媒体的公众效应和社会影响转化为少数记者、编辑个人口袋里的财富。这样,虽然个人得到了好处,但新闻媒体的权威受到侵蚀,甚至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遭受损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国有资产——无形资产的流失。而“百佳新闻工作者”落笔如有千钧重,字里行间只想着为自己所服务的媒体争气,为党和政府争光。
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庄电一曾经应邀参加一家外地在银川的企业签字仪式。他辞谢了丰盛的午宴回到记者站后,企业代表追上门来,悄悄塞给他500元的“红包”,他坚辞不受。青铜峡市一位中学校长因维护学校财产被殴打致残,靠了他的报道沉冤伸张后,执意送来一头羊以示谢意。老庄推辞不掉,就按市价寄去一笔钱。
黑龙江电视台的《今日话题》开播后,很快成为名牌节目。有家银行找到节目组组长李耀东,提出只要为他们制作一期宣传性专题,即可提供5万元赞助。李耀东对来人讲:你们愿意出重金,就是看好我们的收视率;可我们正是靠远离“有偿新闻”,才逐步有了很高的收视率。他还定下组规:记者外出采访,禁止吃请。
近代报刊政论家郑观应说过:“执笔者务期毫无私曲,暗托者则婉谢之,纳贿者则峻拒之,胸中不染一尘,唯澄观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伟论。”这样的记者才担当得起民族的大义、时代的正气,我们的“百佳”庶几近之。
记者的“一字真传”
杰出的现代报人范长江刚当记者的时候诚惶诚恐,觉得新闻对社会影响太大,不知道怎么去做才对得起这个职业。一位前辈严肃而深沉地告诉他:“作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诚。”范长江听了浑身发热,好像到名山访道,如今已得“一字真传”,一生受用不尽。
有人说,如今是“一等记者拉广告,二等记者炒股票,三等记者拿红包,四等记者写本报”。这也许是少数职业道德淡薄的记者的写照,但决不是55万新闻从业人员的主流价值取向。“百佳新闻工作者”都是把这一个“诚”字写在每一篇新闻作品中,印在千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心头。李瑞英大概是90年代知名度最高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之一,在荧屏内外都是一样端庄大方。无论是跟台里的技术员,还是街上遇到的陌生人,她都以平常心相处,决不盛气凌人。平时购物、买票,该排队的就排队,不给别人添麻烦。傅成励曾经收到一位听友的来信,说他把成语“屡见不鲜”中的“鲜”读成“新鲜”的“鲜”不妥,这个字应是量少的意思,读第三声。傅成励一连翻阅了《辞海》、《辞源》等4部词典,也没找到确切的答案。他不肯善罢甘休,最后终于在一本古汉语词典中查到“数见不鲜”一词,原意是多次相见就不用准备新鲜食品来招待了,可见自己没念错。听友接到回信,深为他对公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
人们习惯于把商业、旅游、交通等行业视为“窗口行业”。其实新闻就是民众了解社会的一扇最重要的窗口,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的信赖度和安全感。正是因为有了“百佳”和无数志同道合的战友,人们每天捧读新闻时才对这扇窗口少了一份犹疑,多了一份亲切。
请看下篇《潇洒背后的凝重——百佳新闻工作者的魅力〈生活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