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东部的转变之三闯过难关是康庄——东部沿海放活小企业的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6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实践篇

  东部的转变之三
闯过难关是康庄
——东部沿海放活小企业的探索
本报记者宋学春江宝章
借助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先期的政策优势,东部各省市在改革开放中比中西部更早地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现出生命力的时候,不少国有企业却遇到了诸多困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放活国有小企业,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的历史性课题就更加急切地摆在了东部各省市领导面前。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登记在册的企业现有850多万户,其中小型企业比例占到99%。数量如汪洋大海的国有小企业,是我国县市经济的主体,发挥着活跃市场、安置就业、提供地方财政收入,以及为大企业集团配套服务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国有工业总产值的6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国有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因此,尽管它们所实现的利税占总数的份额较小,但这些国有小企业生命力如何,与经济全局、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着密切联系,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割烂梨子的启示
在东部采访中,各地领导几乎一致认为,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最大难点是观念问题与既得利益纠缠在一起。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国有小企业可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改革改组的步伐。然而,在改革之初,不少人却担心,这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福建省宁德地委负责人给记者讲了一个“割烂梨子的故事”:古田县有一家停产的苎麻厂,银行贷款3000多万元,一年光利息就要500万元,迟一年改制就流失500万元。这就像一个梨子,早一点割除腐烂的部分,就多剩一点好果肉。把这样的道理跟职工们一讲,大家的思想就通了:小企业的改革,就是要去腐生肌。
流动不一定流失,不流动也不一定不流失。山东省诸城市在企业改制初期,市审计部门到一家企业搞资产清理,打开仓库一看,“文革”时的武装带、军帽还压在那里,一戳一个大窟窿,但账面上还计入国有资产。印刷厂发出60万副扑克,质量太差,不到一个月,客户就要求退货。但厂里就是不去拉。不去拉就叫做待收回款,收不回来那叫外欠款,表面上国有资产并没有流失;收回来就报废了,成了窟窿,国有资产就流失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在东部地区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一些厂长(经理)、职工对改革的认识不足。有的企业的领导怕失去位子、票子,迟迟不愿改革;一些工人依赖国有企业的观念还很浓。更深一步的担忧,是怕改到“私有化”道路上去。国有小企业被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出租、出售给个人经营,是不是私有制?福建宁德地区在改革实践中认识到,国有小企业推行民营,只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并非简单的私有化。诸城市的领导认为,应该积极探索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生产力发展了,各种生产要素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优化组合,可能出现多种所有制的交叉,企业的组织形式也要适应这一发展。就此,江苏省的有关领导认为,国有小企业改革,如果不走出计划经济的圈子,不超越原有的经营模式、思维模式,就不可能有突破。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绍兴市市长纪根立认为:“早改比晚改好,要打时间差,抢市场。”
多元产权结构解“难点”
为了放活国有小企业,东部地区按照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用他们的话说:对国有小企业,健康的要发展壮大,有毛病的要“住院”,有希望的就用改革的办法让它“出院”,没有希望的就用改革的办法让它死掉。
构筑多元化产权结构,转变经营机制,成为行之有效的做法。福州长乐市合成氨厂年年亏损,至1992年企业已负债200多万元。1993年初,该厂以土地、厂房折价700万元入股,与长乐乡镇企业私人资本、中钢公司、美东贸易公司组建了中外合资福州吴航钢铁制品有限公司,共投资5000万元,第一期改造形成年产15万吨钢材生产能力。合成氨厂除当年收回200万元及设备折旧转让费用于还贷外,前10年每年可分红126万元。原有职工也得到了妥善安置。1992年以来,浙江富润纺织集团公司先后对负债达2.16亿元的浙江诸暨酒厂、毛纺织厂、诸暨绢纺厂和诸暨丝织总厂四家国有亏损企业进行兼并。目前,被兼并的企业生产经营已经复苏,1亿多元的债务得到消化,4800多名职工得到安置。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3.14亿元,利税2983万元,利润2434万元。
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解决了企业最为头疼的资金不足问题,也为企业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许多国有小企业通过改制后,实现了增资减债。福建宁德地区的小企业通过转机建制,从自然人和职工吸纳新资本就达3000万元。一批企业通过转机建制得到了金融部门的信任和大力支持,冲减了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本息,降低了企业资产负债率,1996年全区核减呆账、坏账8000万元,使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周宁县9家企业通过转机建制,在金融部门的支持下,负债率从原来的83%降到38%。
营造百舸争流的局面
探索、寻求一种新机制是不易的,但它一旦被社会认可,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东部地区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可谓如火如荼,国有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可谓百花齐放。
对经营状况较好,产品有市场,但缺乏资金的企业,通过产权界定,采取资产责任股形式,吸纳职工、自然人、法人参股、配股,改制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对那些资债冲抵后,所有者权益所剩无几,生产经营陷于困境的企业,切出部分净资产以置换职工身份,实行职工身份资产股份化,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兼并、划并、参股、控股、资产划转等方式促进产权流动重组发展企业集团;经营者以有价证券或不动产作风险抵押金,以安置消化职工为前提,每年向财政上交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占用费,进行多种形式的租赁;利用企业地理、技术、产品等优势,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对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以盘活国有资产,解决债务、人员“包袱”为目的,将整个企业或企业部分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即拍卖、出售和破产。
对国有小企业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是一个共同的思路。上海市提出“六个一块”:多元投资吸收一块;存量盘活调一块;兼并破产活一块;债权转股换一块;企业发展增一块;政府扶持补一块,把市属国有小企业下放到区县管理。去年,上海的负债率从80%下降到65%,今年再降至60%左右。青岛则制定出“以大带小,以小聚大,大小并举”措施。目前,青岛市国有小企业的改制面达到85.2%,其中所属五个郊区市和三个市郊区改制面达93.5%。在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5户大集团(公司)的366个成员单位中,小型企业占80%以上,与5家大企业有较稳定协作关系的小企业约有1400余家,起到了“小船靠大船”的作用。广州市采取了扶大扶强,以大带小,并适度运用兼并、破产的形式。广州轻工集团、摩托集团、珠江钢琴集团的麾下聚集了十几家甚至几十家的小企业……股份公司、中外合资、股份合作制、联合、兼并、租赁、资产经营责任制、嫁接、出售、破产,以及“两厂一长”制、一厂多制等等,就像百舸争流出现在东部地区。
改革本身就是发展。1996年底,福建省宁德地区预算内工业企业90%以上进行了改制,盘活国有资产2亿元,全区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率先实现零亏损,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位。山东诸城市从1992年10月进行改革以来,经济效益打着滚地往上翻。去年,市属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41%,利税超过千万元的企业由1992年的1家增加到24家。
无疑,在国有小企业的改制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何更规范化和更合理地清理、界定不良资产问题,以及有少数小企业改制后还会效益不高,甚至破产等问题,但改制后的绝大多数国有小企业,机制活了,效益好了,却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就是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职工既是生产者、经营者,又是产权所有者、收益权享有者,通过劳动和资金结合成了利益共同体。
鲲鹏展翅,百舸争流。在东部地区,千千万万经过改制后的小企业,正在抢时间,争市场,以崭新的姿态,冲出关隘峡谷、急流险滩,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阔海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