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新华社在息烽探索扶贫经验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11
第4版(要闻)
专栏:

  新华社在息烽探索扶贫经验
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本报讯在扶贫攻坚的进程中,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地区农民的贫困?新华社扶贫工作队在贵州省息烽县的实践经验是:开展反贫困的职业教育,培养有技能又敢闯市场的实用型、复合型的农业人才,带动全县农民致富。
息烽县20余万人口中,贫困人口占10万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加之农民文化素质低,到1995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年收入仅800多元。新华社扶贫工作队在与县委县政府研究反贫困对策时形成共识:现代化的农业呼唤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开展反贫困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
息烽县海拔高低差异大,小气候复杂,适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水果、蔬菜生产,于是,农民职业教育首选果蔬专业。
去年10月,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办第一个“果蔬专业班”,学员以青年农民和农民子弟为主。对特困户减免一切费用并提供食宿。在教学内容上以3/4时间学习现代果蔬生产的知识和技术,1/4的时间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让学员知道怎样获得资金支持,怎样进入市场,怎样回避风险等。果蔬班聘请贵阳市蔬菜办、贵州农学院、县农牧局的专家授课,开办半年多来,学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果蔬班中年龄最大的学员是41岁的熊长绿。他家庭负担重,每天到学校来回12公里,中午吃家里带来的干粮。他在果蔬班学习两个月后,在自己的地上建起了简易蔬菜棚,栽了一亩多地的折耳根,他在仅有的地上将鱼香菜、板栗、黄花、折耳根进行套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他栽的200多株板栗成活率达95%。熊长绿深有感触地说:学与不学真是两个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