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4阅读
  • 0回复

新课题 新发展——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7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成就篇

新课题 新发展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述评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4900亿公斤。这个成绩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它表明,党的十四大以来,党和政府已经探索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应该把农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这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进入90年代,一些地方出现了忽视和放松农业的现象。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沿海一些发达地区错误地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大办工业、大上项目,只要兜里有钱,不愁买不到粮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减少了农业投入,房地产热、开发区热,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了农业的徘徊不前。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农业已成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最重要的支撑点。就连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也从挫折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有钱虽然可以买到粮食,却买不来一个扎扎实实的“农业基础”。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成为全党全国上下的共识。
随着认识的深化,“加强农业”不再是空泛的号召。从1995年开始,我国农业出现了新的转机。这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宣布:哪个省“米袋子”出了问题,由哪个省的书记、省长负责;哪个城市“菜篮子”出了问题,由哪个城市的书记、市长负责。中央还提出,如果“米袋子”、“菜篮子”抓不上去,农民收入不能增加,工业速度再快,城市搞得再漂亮,那里的领导者也不能算是合格的领导者。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又提高了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制定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有效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激发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热情,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就增加近800万亩,其中东部地区占了60%以上,这与前几年东部地区粮食生产萎缩形成鲜明对照。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使1995年我国粮食生产夺得了创纪录丰收。1996年,我国粮食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糖料、肉类、水产、果品、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都获得了丰收。
我国农业在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之后,党中央又及时告诫全党,在农业连续丰收的情况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盲目乐观。江泽民同志指出,绝不能日子一好过了就出现认识上的反复。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为防止丰收后农业出现新的滑坡,进行了周密具体的部署,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把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保护农民积极性,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是近年来党中央领导农村工作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增产增收是农村经济工作的两大任务。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给种粮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改革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和改革财政补贴制度,逐步调整了工农、城乡利益关系;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多渠道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引导第二、第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逐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积极而有效地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与此同时,粮食保护价制度、粮食专项储备制度、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调节基金等制度的实行,以及政策性农业银行的成立、农业服务化体系的逐步完善,大大加强了农业宏观调控能力,减少了农业的市场风险。1995年国家计划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15%左右,有20多个省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比上年增长15%左右;粮食定购价格在1994年提高40%的基础上,1996年又提高42%,两次提价使粮食综合平均定购价提高了近一倍,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26元,比上年增加348元,增长2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9%,增长幅度创造了“八五”以来的最高纪录。
去年,我国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个合理的价钱。针对当时市场粮价偏低的状况,中央明确宣布:各地除全额完成定购粮收购任务外,还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保护价政策,敞开收购农民愿意出售的余粮,不得拒收限收和压级压价,不许向农民打白条。今年夏粮夺得创纪录丰收,在各地仓储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中央重申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中央先后召开多次会议,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狠抓落实,受到亿万农民的拥护和欢迎。
在农业经营方式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总结推广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鲜经验,大大加快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农业的“两个转变”。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已习惯于“生产靠计划,产品靠包销”的经营方式。现在突然面对广阔而又多变的市场,一时显得很不适应。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农民尽快进入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经过实践的探索,各地创造了农业产业化这一崭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的特点是,按专业化、工业化、现代化、集约化生产要求,纵向实行产加销一体,横向实行资金、技术、人才集约经营,从而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党中央、国务院对亿万农民的这一新创造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推进农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途径。实行产业化经营比较早的山东省,目前已有13674个农业龙头企业,年创产值800多亿元,利税78亿元,带动基地500万亩,带动农户700万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跨世纪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不能说粮食已经过多了,农业已经过关了,不但90年代不能说这个话,而且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说这个话。”经过5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全国上下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刻,驾驭经济发展全局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只要我们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尊重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攻破这一重大难题,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