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濮阳四区翻身农民 生产中学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9-21
第2版()
专栏:

濮阳四区翻身农民
生产中学文化
【本报冀鲁豫十九日电】濮阳四区在生产中,结合文化翻身,进行成年教育,群众对学习识字情绪很高。宁家村全村原有二十二个互助组,每组亦为学习组,内有识字的如学习组长,或原组长兼任。饭场处,设一识字牌。全村共设七处,在开饭时,由村干及学生,每人负责一块教字。下地生产时,组长用简单的木板写上字,有的组写在每个锄把上,歇时一面吸烟,一面用手指头在地上学写。宁二猪说:“二拇指就是笔,地就是纸,我们穷孩子也会写字啦!”该村地少人多,大部份种菜,他们将种菜的另组织了八个菜园组,六个卖菜组,在菜园作活时,将各种菜名写在凉棚柱子上,学菜名。卖菜时,将菜名写在菜车上,一面卖菜,一面学习。政治教育,白天是上下晌在凉快地方休息时,不拘形式的闲谈或是争论,晚上是结合群众会谈。七组的李猪肯说:“咱的政府想的真到呀,我上几辈没有识字的,不料我今天会写字啦!我要吃劲学,再不当这个瞪眼瞎子。”现李猪肯已学了四十多个字。朱月城青年妇女是作啥学啥,村干将各种菜名写在木板上,某一种菜田旁插一个木板,他们忘了就到木板及菜那里看一看,这样,他们生产学习情绪很高,杨春福吃饭、休息屙屎的地方,都有他写的七歪八扭的字样,不到半月时间,他就认了一百多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