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为了建设海上长城——船舶工业服务海军现代化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05
第4版(要闻)
专栏:

  为了建设海上长城
——船舶工业服务海军现代化纪实
本报记者江世杰
今年2月—5月间,中国海军的两支舰艇编队,先后出访美洲四国和南亚三国,首次跨越太平洋、首次抵达美国本土和南美大陆,创下了人民海军对外交往史上出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航程最远、访问国家和城市最多的新纪录!
时至今日,为海军造出了一流战舰的我国船舶工业系统的同志们,想起这次历史性远航,依然热血澎湃,心情激动!
  没名没利无怨无悔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建立强大的人民海军。起初,海军装备主要是向前苏联购买和仿制、改进;后来自行研制成功第一代战斗舰艇;以后又开始更新换代,转入研制攻击、反潜、防空、电子对抗能力更强,作战指挥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战斗舰艇。
在后两个阶段,研究、设计海军装备的主要担子,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组建于1961年的中国舰船研究院身上。36年来,中国舰船研究院在国外对我实行技术封锁的困难条件下,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果累累,两万多名科研人员堪称劳苦功高的无名英雄、敬业模范。
一艘现代化军舰,就是一座海上科学城,就是国家工业、科技水平的缩影;因此,每一型舰船的研制,不仅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全体研制人员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此次出访美洲舰艇编队的旗舰——112号导弹驱逐舰共设10多个系统,其中火炮、舰对舰导弹、舰对空导弹、反潜鱼雷、反潜深水炸弹、电子战等作战系统,又通过作战情报指挥系统组成全舰武器系统。中国舰船研究院的20多个研究所中有10多个研究所和近万人参加了研制工作,承担了全舰系统绝大部分的研制任务。
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了这型驱逐舰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1967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主持了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制。他担任新一代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后,为了验证大量采用的新成果、新技术的性能是否稳定,相互间能否有机结合,他提出了进行陆上试验的建议,为此,他组织编制了10多个作战系统的陆试大纲,并亲自主持陆上试验。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研制单位累计有1100人参加,持续了200多天,发现了近百个问题,其中95%在现场得到解决。
新型导弹驱逐舰副总设计师华绍曾,是50年代留学国外的舰船动力专家,负责建造现场的组织、指挥和决策。年近花甲的他,身体多病,却带着一批科技人员常年驻在工厂,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因为没有时间反复去医院治牙,他竟然让医生一次拔掉三颗臼齿、一颗门牙……
许多人以为,科研人员就是穿着白大褂在保持恒温的办公室里敲电脑、写论文,其实不然。所有武器系统研制出来后,都要带到陆上试验场去参加为时几十天、几百天的联调,军舰造好后,还要在海上多次进行系泊试验、航行试验。在漫长的试验期间,参试人员要在与狂风恶浪搏斗中,坚持记下各种试验数据。
一种新型舰艇从研制、建造、交船到验收、鉴定,周期往往很长,“十年磨一剑(舰)”,不图利,不图名,一心一意为海军现代化服务,这就是船舶工业系统的“军工精神”。
  攻艰克险揽月捉鳖
如果说,舰船科研人员是海军舰艇的孕育者;那么,承担建造任务的造船工厂则是海军舰艇的“摇篮”。
上海沪东造船厂,被誉为“导弹护卫舰的摇篮”,他们交给海军的产品,性能和质量都不断迈上新台阶。最新的证明是:今年参加编队出访东南亚三国的542舰,首次长途航行就经受住了南太平洋惊涛骇浪的考验。这是因为,他们在建造该舰时,就对衡量质量的“好”提出了“符合规范不等于好,不比兄弟厂差不等于好,过了保修期没出毛病不等于好”的新标准。
上海江南造船厂承建的112号导弹驱逐舰,是我国海军目前吨位大、战术性能先进、高新技术密集、建造难度大的一艘舰艇。江南造船厂在接受任务以后,就喊出了“不拿金牌奖,不叫江南厂”的响亮口号。在整个建造期间,他们经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考验:
——主船体使用的钢材属于新研制的钢种,物理、化学性能和表面质量不够稳定。为了保证建造质量,他们采取了万无一失的措施:对所使用的钢材、焊条、焊丝逐批、逐张、逐根地进行性能复验,把不合格材料坚决剔除;反复进行不同条件下的焊接试验,其中低温冲击韧性试验,从上海的冷藏仓库做到了哈尔滨的冰天雪地,终于从几百几千个试样的分析中找到了不同季节施工的最佳数据。上海的5月—9月本来就是高温天气,而钢板焊接接头处还要预热到一定的温度,身着绝缘工作服的焊工要在不到1米见方的空间里烧焊,往往半个小时过去,衣服就能湿透,胶靴里能往外倒出水来……
——机舱空间狭小,舱容只是民用7万吨散货轮的25%,却密集了几百台机电设备;全舰的几十个管路系统,计有万余根口径不同的油管、水管,上百公里不同牌号、规格的电缆,数公里的空调通风管道,上千个传感器遥测点(这些数量相当于7万吨散货轮的5倍),都要不同程度地在这里得到“表现”。按以往的经验估算,安装如此复杂的机舱,废品和返工率在10%以上。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攻关队,研制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机舱工程模型,为建造施工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吊装程序和安装方案。目前,这种工程模型法已经推广应用到别的舰船的制造上。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用毛泽东这句豪言壮语来形容我们的造船职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不是海军胜似海军
研究、设计、建造出一流的舰艇,把它们交给海军并尽快形成战斗力,这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系统上上下下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担负起了“师傅”、“保姆”、“保镖”的角色。
一艘新型舰艇开工建造不久,海军就组织未来的“舰员”进驻工厂,开始接受设计单位和造船厂的培训。从理论培训到实际操作,直到最后独立操作,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两年。
舰艇交付给海军,漫长的“售后服务”就宣告开始。一年的保修期间,舰艇碰到了什么问题,他们随叫随到。而且造舰工厂与设计单位商定:将保修期内“坐等上门”改为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工去常驻舰上。保修期外他们也一直负责,直到该舰艇退出现役。
大连造船厂也是海军导弹驱逐舰的“摇篮”之一,1992年10月病逝的该厂厂长陈文松,从1983年起担任过多艘导弹驱逐舰的建造总指挥。1985年3月,一艘导弹驱逐舰因意外事故,舰左前舷出现了一个22平方米的窟窿。由于修理经费有限,且不能耽误将要举行的登陆演习,海军装备部、舰队领导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大连造船厂。陈厂长听了毫不犹豫地表示:“海军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艘舰是我们造的,应该让它回娘家来修!”28个日夜过去,钢板换好了,电缆、副炮、救生艇都修复了,全舰涂饰一新。此时,离登陆演习还有3个多月,舰队领导很感动,握着陈厂长的手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只要海军需要,我们不讲条件、不计代价,马上抢修!”这已成为大连造船厂为海军服务的宗旨。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系统,有许许多多像陈文松这样的同志。他们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军工脊梁”。
(附图片)
压题照片:导弹驱逐舰下水魏来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