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西窑屯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4
第12版(副刊)
专栏:

  西窑屯村
彭景约
拉林河也过于吝啬了,还没等流到这里竟一调头绕过去了,留下一片荒芜的土地,这片土地把贫困带给了西窑屯的庄稼汉们。
突然,这块黑土地变了
西窑屯人第一次住上了砖瓦房;西窑屯第一次出现了楼房;西窑屯的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属于自己的学校;西窑屯的庄稼汉第一次坐在自己的文化俱乐部里……这诸多的第一,与一个人分不开,他叫张军。
只几年时间,张军神奇般地让西窑屯变得让人陌生了。他在西窑屯建了:占地十五点三万平方米的粮库,库内耸起了二十个共储两万吨粮的大粮仓;占地五点八万平方米的万头猪场;占地二百亩水面的养鱼池;两千亩水稻、大豆的农场。如今,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红旗乡西窑屯生活的农民,感受着一种全新的生活。
张军把几千万元的资金投到家乡西窑屯,对于许多人来说无疑是个谜。
四十年前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张军出生在西窑屯。1976年,他迈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参军在石家庄陆军学校的营建指挥部当了采购员。
军队大学校的生活,使他成长起来,给了他人生的信念和勇气。改革开放的大潮,给了张军极好的机遇。从部队转业,他回到地方开办油坊、搞运输、办修配厂、上木器厂,尔后把挣的钱拿到沿海特区搞开发。
几年前,当他回到家乡时,见到父老乡亲们那一张张苦脸伴着一间间破泥草房。富裕,不能让家乡人永远是个梦。他决意把资金撤回来,带回到家乡搞开发。
当时,乡里的领导找到张军,提出要划给他乡上的一块苗圃地。占用这块地只需二十万元费用就够了。张军摇头,还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西窑屯旁征了地。他把征地辟为西窑屯村新址,出资建起一座座住宅新房,让乡亲们迁入新居,把他们的草房买下拆掉建粮库、建猪场……
“没有张军,我这辈子也甭想住进砖房。”六十二岁的孔祥斌老人对每个来人都是这番话。他原住的土坯房摇摇欲坠,有六十三年历史了,还是他父亲盖的。为房子愁坏了老孔,他怕旧房倒了,没处安身。张军回来了,给他建了砖房,老孔怎能不感激张军?瘦小单细的康国彬家境一贫如洗,住的那座草房,多说值三千元。住砖房对老康来说是个梦。张军买下了他的草房,用二点六万元给他建了新砖瓦房。圆了他的梦。
几年来,西窑屯新址建起了一片新村,一百多栋砖瓦房拔地而起,呈现出一派农村新貌。
张军还把屯上的十一户无依无靠的五保户的衣食生活都承担了起来;谁有病了,他就去请医生,为老人跑前跑后。他说,老人一生不易,让他们也体味一下人间的温暖。那年,六十七岁的广树荣老人去世了,张军冒着严寒到城里为老人买来了寿衣,又忙着去安排火化的事。为满足老人生前的心愿,张军特地为老人买来了一套西服。老人家里远道赶来的亲属,一个劲地夸:“你真是个大善人,大好人!”
张军的故事在西窑屯村越来越多。屯上党员一串联,全屯乡亲一致响应,给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为了西窑屯的经济发展,为了造福于西窑屯,张军回乡投资,为乡亲们办了一件件大好事。我们鼓足勇气,给您写这封信,为的是夸说一下张军,表表我们的心意……(作者单位:黑龙江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