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井冈槲树根深叶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4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井冈槲树根深叶茂
张聿温
井冈山上有个著名的黄洋界,黄洋界上有两棵著名的槲树。
五百里井冈,是中国革命的怀抱。黄洋界,是怀抱里的丰碑。槲树,是丰碑上的明珠。
汽车驶上黄洋界,司机刚说声“到了”,我就急急推开车门,去寻找那两棵令人魂牵梦绕的槲树,去瞻仰它们那历经沧桑的风采。
我几乎一眼便寻到了它们。在新修的盘山公路的里侧,在条石砌成的小道上,两棵槲树高大挺拔地屹立在那里。粗大的树干表明它们的根深蒂固,繁茂的枝叶显示出它们的勃勃生机,宽阔厚重的树冠不经意间透出了它们独有的威猛和气势。我飞步向前,要不是四周围有栏杆,我真想亲吻它们,和它们紧紧拥抱。
“槲树啊槲树,你好啊!”我心里喃喃道,“十八年前,我曾前来看过你,那时你就这么安详,这么健朗,这么充满生机与活力。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革命树也永远是年轻……”我简直要说出口来了。然而,槲树无言,我却心潮难平。
槲树是历史的见证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亲自带领井冈山军民到宁冈等地挑粮上山,每天一百多里,就在这两棵槲树下休息。我上小学时,曾学过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小孩子不懂事,那时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课文,更多记住的是故事和词句。而今在井冈山大课堂实地上课,温故而知新,更多的就应当是记住精神,汲取力量,弘扬传统了。
就在头天,我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看到了两首红色歌谣:“一根扁担两头弯,毛委员用它把米担。来回走了百多里,从宁冈一挑挑上井冈山。”“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军民同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朱德的扁担和一对箩筐,也静静地陈列在橱窗内,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我凝视着那根著名的扁担,思索着上面墨写的“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清晰可辨的大字,久久挪不开脚步。眼前,槲树旁边有碑纪事,又介绍了朱德的扁担,写有那两首红色歌谣。我一读再读,慢慢读,细细品,竟依然感到新鲜无比,以至留连忘返,不肯离去了。平凡孕育伟大,平凡承载伟大。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朱德的扁担”挑出来的,是老区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槲树,你看我说得对吗?
站在大槲树下极目四望,巍巍井冈山峦起伏,层次分明,郁郁葱葱,苍苍茫茫。右前方不远,就是黄洋界哨口。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打响了。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毛泽东在率红军大队回井冈山的途中,得知这一胜利的消息,不由得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棵大槲树,真是有幸,它们不仅目睹了当年毛泽东、朱德的英姿风采,聆听了领袖在休息间隙给军民们所讲的革命道理,还经受了炮火的洗礼,体验了红军打败敌人后的胜利喜悦。当然,它们更饱览了革命胜利后井冈山“旧貌换新颜”的伟大变迁,尤其是尽情欣赏、品尝了改革开放以来井冈山绽开的烂漫鲜花、结出的累累硕果。
黄洋界上的这两棵大槲树,是受人尊敬的老师。它们以独特的感情、语言和形式,年年岁岁讲述着子孙后代百听不厌的动人故事。
黄洋界上的这两棵大槲树,是革命的象征。它们纳山川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受万人之朝拜,将永远挺拔,永远年轻,永远生机勃勃!(附图片)
(题图:罗雪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