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贵州省荔波县水维乡大土村党支部、村委会率领800多苗族同胞打了垦山造林、开山造田、劈山筑路三场硬仗,以其战天斗地的气魄扶贫攻坚。请看——大土新“愚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贵州省荔波县水维乡大土村党支部、村委会率领800多苗族同胞打了垦山造林、开山造田、劈山筑路三场硬仗,以其战天斗地的气魄扶贫攻坚。请看——
大土新“愚公”
邓贤海
  垦山造林营建绿色银行
大瑶山深处月亮山东南麓文家坡、青麻坡速生杉木林葱郁挺拔,碧翠欲滴。刚下“双抢”战场的大土村苗族同胞,头戴斗笠,手挥柴刀,精心修枝护林。
昔日大土村,山光岭秃,裸露着贫瘠与峥嵘,自古与世隔绝,是周围五县典型的“夹皮沟”。
正当村党支部书记龙明肖为大土脱贫苦苦寻觅之时,1990年,国家林业部决定在荔波县水维乡以工代赈营造3万亩速生杉木丰产林基地,大土村被列为基地造林重点区域。渴盼已久的大土人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村党支部团结和带领苗族同胞发动了“垦荒造林,营建绿色银行”的第一战役。
1992年冬,乡里组织44个村民组开展基地造林红旗竞赛,全乡6面红旗,大土村就夺走了3面。
仅3个冬春,大土人垦绿了横亘几十公里面积2.3万多亩荒山,营建产值达2580万元的绿色银行,户均拥有15万元。
  开山造田解决苗胞温饱
林山沟壑间,年逾古稀的老党员李老格站在他曾经砌了8次才稳当的田坎上,抹着胡须,挑着烟斗,望着开山抠土造出的10亩稻田,喜滋滋地说:“又是一个好年成。”
说起李老格,大土人就跷大拇指。过去,大土村人均只有4分薄田,而何应组的李老格家有8口,占田却不足3亩,这生活上哪儿要?穷则思变。1984年冬,李老格卖了头肥猪,新添铁镐、铁铲,买了雷管、炸药,把家搬到了自留山,接连8个冬春造田10亩,成为大土村第一个出售粮食的农户。
李老格的增产增收鼓舞着大土人。1992年,造林战役结束后,喀斯特地貌溪畔沟谷,搭起了草棚,升起了炊烟,响起了号子声。男人抡大锤,妇女撑钢钎,老人搬石块,小娃掏泥巴,垒石砌坎,抠泥平田。乡长潘永会总结造田工作时写道:“喀斯特山区造田,炸了三四炮,砌了三四米,挖了三四米,得了三四分。”
大土人造田,当年造,当年种,当年收益。到1995年,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田,全村人均吃粮由过去170多公斤上升到320多公斤。全村双杂良种,温室育秧,宽窄行种植均达100%,农业适用技术走进了高寒山区大土村。
  劈山筑路跨上富裕征途
乌兰河桥头,村委会门前,老老小小伫立雨中。“一、二……七”数着徐徐驶近的一辆辆汽车,107岁的潘老生早已从5里外的何应组走来,等候在水泥坝子一侧,车未停稳,他丢下拐棍,拨开拥着车身的小娃,搂住车头,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行行热泪,大土苗胞圆了“通车梦”。
望着停在家门口的一辆辆汽车,大土苗胞谁也忘不了1995年冬公路大会战动员会上那一幕。一些群众反对修路,潘老生从人群里站起来,掏出长年积累的253.33元钱,一分分,一角角数到龙明肖手里,噙着泪说:“大土该有条路了,拿去帮助那些困难的人家买炸药吧。”
公路踏勘穿峡谷,攀绝壁,野果作食,雨水充饥的艰辛就不用说了,那没有钱又要修路的寒酸味真够人受,龙明肖三天咽不下一口饭,潘侦为筹钱急得团团转。直到1995年8月,县农经委验收坡改梯兑现补助款后才松了一口气。大土众乡亲挨家挨户把钱积攒凑齐,足足1.5万元。两个冬春,大土群众集资3.5万元,县乡补助6.5万元,义务投劳8万多个,劈山筑路11公里,架起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桥梁。
化千年交通苦难为动力,集全村苗胞之智慧,组户分段,立体施工,壮汉子悬崖打眼放炮,劳力妇女削边坡,老人撮土,小娃倒泥,六盘山上五道拐,村团支部组织青年突击队上阵,仅两个月就拿下了这条路。
沟通了外面的世界,刺激着大土人奔富的欲望,到1996年,实现户均5头猪,人均1头牛,人均收入从210元增加到78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