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多“引”少“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多“引”少“逼”
刘文术
目前,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大力倡导“逼农致富”,即:政府职能部门利用行政权力,逼迫农民从事某一市场预期较好的种植、养殖项目,或强制他们应用某一种科技成果,或强制他们接受某一指定“龙头”的服务、带动等等。
正确引导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天经地义,但“逼农致富”还需慎重。
“逼农致富”,有时不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市场、农民素质、科技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不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而以“长官意志”行事,“剃头挑子一头热”。比如强制性地推广农业项目,片面追求“集中连片”、“快上规模”,结果项目是得到了“推广”,但由于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收效甚微,甚至赔本。
某乡发现反季蔬菜日益走俏,乡政府致富心切,一不研究当地市场需求,二不教给农民种植技术,只给各村下达任务,要求短期内发展日光温室大棚100个。结果,任务是完成了,农民却因为不懂栽培技术和市场风险太大而不愿承包,不到半年,只好拆掉大棚再种常规蔬菜。
其实,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是客观存在的,用不着“逼”就有,他们只是对经济杠杆的作用认识不足,市场信息不灵、不准、不快。政府职能部门在帮助农民致富问题上,应少在“逼”字上下功夫,多在“引”字上想办法。
一方面,因势利导引导农民闯市场;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搞好市场建设。因为种养也好,加工也好,最终都依赖于建立一个货畅其流的商品流通“桥梁”,只有“桥”通了,农副产品有销路,农民才能增收。一句话,要做好服务农村经济这篇大文章,搞好农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只有架起农副产品流向大市场的“立交桥”,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才会迈得更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