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枣子的喜悦——溆浦县发展枣子产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0-2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湖南日报供稿

  枣子的喜悦
——溆浦县发展枣子产业纪实
王利亚金中基
“十乡百里十万亩”。人们如此描述湖南省溆浦县枣子的特色和气势。
金秋时节,记者踏上溆浦枣乡,只见漫山遍野的鸡蛋枣、牛奶枣、长枣、木枣、蜜蜂枣、算盘枣、观音枣……果摇枝头,好不让人心醉!
枣子熟了。挂在树上的枣子,变成了装在口袋里的票子。枣乡的农民,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盼望已久的喜悦。
  四年胜过一千年
溆浦种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然而,直到1992年,沧海桑田一千多年,全县枣子的种植面积仅有4万亩,而且亩产只300来公斤。自然经济给溆浦人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溆浦把枣子作为产业来抓始自1993年。他们选准枣子这个产业,按县委书记王新华的说法是,溆浦种枣独有优势,枣子过了溆浦就长不大,溆浦枣子品质好,尤其是鸡蛋枣全国闻名。于是乎,一个东起低庄、西至江口的十乡百里十万亩枣子发展蓝图呈现在溆浦人民面前,一台大规模开发枣子基地的好戏,在这年冰天雪地的冬季拉开了序幕。
“枣子不能过河!”江口一带一些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枣子的农民,常以此为借口不种枣子。当时任县委书记的陈志强带领林业技术员赶来考察论证,做说服工作,终于使枣子过了河。
枣子过了河,人们的思想禁锢冲破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开发热潮在溆水河两岸卷起。52个机关单位纷纷上山租赁搞开发,共开发枣子5000亩。县粮食局一个单位就开发了1200亩。县委书记王新华带头在仲夏乡建了1000亩示范片。县政协主席谢顺培率30多名机关干部上山奋战半月,垦出百亩基地。
把溆浦建成枣子基地,形成大产业。人们至今不能忘怀那一幕幕上级领导为开发助威的情景:原地委书记戚和平亲自挂帅指挥开发;省长杨正午把溆浦枣子基地作为联系点,多次进山现场办公;省委书记王茂林1995年初顶风冒雪登上山头,与枣农共商发展枣子的战略。
年复一年,地委书记换了,县委书记换了,可抓枣子的劲头都是一个样。4年时间,全县新开了6万亩枣园。4万多人的低庄镇,如今枣园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人均0.5亩。该镇荆湖村一个姓陈的农民种枣达40亩。千年枣乡迎来了它的春天。
  溆浦人种天下人吃
枣乡八月,到处是收购的繁忙景象、加工的热闹场面。在这些日子里,我们见到溆浦的枣子,不管是鲜的,还是加工了的,都急匆匆地运往四面八方。
8月5日,低庄镇连塘村开来了8辆加长大卡车。几个广西客商一声吆喝,枣农们从四面八方担着枣子往车上堆。
8月9日,记者走进低庄镇连山村刘生满的加工厂,只见选枣、打枣、煮枣、烘枣、整形的人群,男男女女有100多人。刘生满是县里最早加工枣子的大户之一,原来只有6口锅加工,现在已有了37口锅、13个加工点。他停下手里的活告诉记者:“新加坡人喜欢用蜜枣炖东西吃。那里的陈老板每天打来三四个电话催货,真是搞不赢啊!这10多天已加工200多吨,光白糖就用了160吨,产品全部销往新加坡市场,产值达320万元。”
溆浦人种枣子,天下人吃枣子。这是溆浦的枣农们做梦也没想到的,而今却已成了真真切切的事实。
这两年,溆浦人变得精明了,敞开县门迎客商,做活了枣子文章。浙江、福建一大批师傅赶来这里加工。踏进县罐头厂,记者见到右边厂房被浙江义乌客商租赁搞起了枣果加工。从老板李文尖那里得知,他们来了41位浙江师傅,已加工蜜枣50吨。外地师傅进来了,带来了技术,带来了资金,溆浦人也跟着提高了加工技术和经营本领。
如今,这里搞枣子加工的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国有企业,也有股份合作企业、个体私营户。据介绍,全县各类枣子加工企业已达216家,年加工枣果2万吨。过去这里只能搞鲜销和晒红枣,如今则把枣子加工成蜜饯、罐头、枣泥、饮料等10多个品种。
加工上来了,枣子由难运的鲜果变成了各种干果,枣农们再没有过去的忧愁。如今溆浦枣子已销往浙江、广东、广西等全国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还出口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
  3万吨枣果半月销完
说起枣子,曾经有过一段凄凉的经历。那是1993年枣熟时节,一些部门见有油水可捞,便设关堵卡,乱收费。客户吓跑了,枣子不俏了。一时间,溆浦的公路两旁到处是倒掉的烂枣,仅低庄镇烂掉的枣子就有上千吨。收购枣子,还有“打游击”的故事。枣子走俏,都想捞钱,这样的税,那样的费,一车枣子上千元。外地人只好与枣农联合起来,打游击战。收购的人,白天把车停在县城,夜晚悄悄开进村,突击装车,装满就跑。
“坚决放开,一律不准乱收费,让枣子货畅其流。”县长刘生再介绍说,从今年起,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明确规定,农业特产税也只在生产环节征收,不在流通环节征收一分钱。
溆浦的枣子,特色在早。比南方的贵州早10天,比北方的山西、陕西早20天。因为早,所以俏。但是,溆浦的枣子是在7月底到8月中旬成熟,3万吨枣子集中在半个月时间要外销出去,这是个曾经使人一筹莫展的难题,正是因为他们下死决心放宽政策,搞活流通,才使这堆积如山的枣子转眼之间,轻轻松松走向了市场。
在仲夏乡,我们遇到了正在这里收购枣子的广西客户张金权。这个小伙子,从1991年起就在溆浦收枣子,他经历了收枣的酸甜苦辣。今年,张金权收枣子是最开心的一年。他告诉我们:1995年收枣一车要交1200元,1996年要交800元,今年收枣一分钱的费都不收了。溆浦的政策好,我们收枣也来劲。到8月9日,张金权已收枣200多吨,付了40多万元的现金。
一担枣子送来,拿着票子回家。我们见到桐木坨村的田梅翠,手里拿着刚刚卖枣的200元钱,不知有多高兴。这一天,她卖了230多公斤枣子,收入现金370元。如今在溆浦,收购鲜枣,加工后出售的干枣,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连加工户请工也是当天兑现工资。枣子,真正使一方经济活起来了。
溆浦人种枣,在这偏远的山沟里勾画出了动人的篇章。今年,全县枣子的收入达1亿多元,枣农种枣收入人均达500元以上。枣子,带来了田野里一栋栋新修的砖瓦房子,新添了公路上一台台奔跑的车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