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数清华风流——读《释古与清华学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7
第11版(书评)
专栏:

  数清华风流
——读《释古与清华学派》
维阿
徐葆耕新著《释古与清华学派》今年5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何为“释古”?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说:“传统的说法是信古,反对传统的说法是疑古,我的说法,我自称为‘释古’。”冯先生的意思是在非古与信古两个极端之间寻找某种合适之“度”,外化为对历史文本进行重新解释的冲动,名曰“释古”。
何为“清华学派”?何兆武先生在这本书的序文中是这样说的:从1911年清华创立到1952年院系调整的四十年间,清华学园人才辈出,然而清华学人各有其自己的思想和路数,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学派,亦即有着一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致的主题、方向和兴趣的一个有组织的学术团体。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是共同生活和工作在同一个校园之内而已。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清华学派”的学派。但在共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以及共同的生活与工作的条件之下,又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在他们中间产生某些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在有意无意之中当然会浸润甚至影响到几代清华学人们的倾向。这些广义的乃至泛义的共同之处,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情趣和风貌。这或许理所当然就被人们称之为“清华学派”。何先生把这种“共同的情趣和风貌”大抵归结为“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的倾向”。
徐葆耕在书中通过论述清华的传统,讨论释古学者们的成就,评述陈寅恪、吴宓、冯友兰、闻一多、贺麟、王瑶等清华名士的学养,并在向先贤“叩门求教”的过程中给读者描绘出“清华学派”让人景仰的情趣和风貌。1952年后,清华大学当然还是人才辈出,但还是否具有会通古今、中西和文理的倾向,徐先生没有说。今后的清华朝何处走,也留给后人思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