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百万移民:跨世纪社会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8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三峡工地的报告之二

  百万移民:跨世纪社会工程
本报记者罗盘
隆隆机声淹没了江流涛声。站在三峡截流工地,极目远眺,江南的茅坪新镇和江北的太平溪新镇遥相呼应。位于江边的这两处移民集中安置点上,新楼鳞次栉比,大道盘山而上,移民们或相庆乔迁之喜,或忙着装饰新居。11月2日,当记者来到这里时,太平溪镇迁建指挥部副指挥长陈代琼说,迁出来的移民正在逐步安置。
此刻,在湖北,在重庆,究竟有多少三峡库区的移民在迁进新居?
当三峡工程为世人瞩目时,三峡的移民问题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三峡工程第一期工程中,10万移民将先行搬迁;工程建成后,湖北和重庆市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湖北和重庆的21个县市,其中有1711个村和1599个工厂,将有113.2万人告别故土。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动迁!
百万移民,这几乎是西方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即使在某些发达国家,水库移民问题困扰了半个世纪仍无法解决。在中国,在中国三峡的这块热土上,百万移民将如何安置?百万移民又将如何创造自己新的未来?
大江截流,三峡奏响移民序曲
移民工作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因此,移民问题一开始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制定了400亿元静态移民包干补偿投资概算,目前投入已超过80个亿安置三峡库区移民,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问题。全国人民也积极支援三峡工程,湖北和重庆的统计表明,近20个省建立了支援三峡基金,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项目已完成971个,累计到位支援资金18.47亿元,支援迁、建学校161个,安排就业10160人。浙江娃哈哈集团到重庆涪陵组建企业后,安置移民1500多人。
坝区在宜昌,一线水位大多在宜昌,截流前的移民任务,宜昌成了重中之重,全市13个乡镇、71个村共17920人需要搬迁。今年的10个月里,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10多次深入库区,进山沟,上山脊,为移民选外迁安置点。
大江截流前夕,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库区干部的艰苦工作,终于换来了三峡移民安置的捷报频传——
三峡一线水位清库全部结束,一线水位移民迁建工作经国务院有关部门验收完全合格,库区近10万移民迁入新居,生产生活步入正轨;
需要整体搬迁的县城——湖北省秭归、巴东、兴山新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靠近坝区的巫山、奉节、云阳新县城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三峡移民开发局发来贺电,赞扬宜昌市三峡库区一线水位移民工作;
因坝区和一线水位移民基本结束,大江截流可以如期进行……
三峡以开发性移民的辉煌创举,回报了全国人民的关怀,回答了世界的疑问,也为百万大移民奏响了成功的序曲。
舍我故土,只为建我大坝
黄土泻在地上,和着他的泪。
他叫熊应章,湖北秭归县屈原镇农民。当他迁出生活了50年的家乡时,从门前装了满满一袋土。他到达新居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布袋里掏出故乡的黄土,一把把撒在房前屋后,忍不住泪如泉涌。
家难舍,故土难离。
然而,当移民们面对三峡工程,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百年大计时,他们义无反顾地作出了选择。70岁的老人刘兴盛,15岁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多次受伤。面对舍不得离开家园而哭泣的老伴,他像战争年代上战场那样,大喝一声:“搬!”全家人就这么开始了拆房。搬迁之日,他让小儿子搬迁了祖坟。据统计,三峡工程到目前为止,仅迁荒坟面积就达2000多亩。去年4月,秭归县西陵村150名处于90米水位线以下的村民,必须抢在当年的长江汛期到来之前搬迁。村支书郑兴年召集党员干部开紧急会,准备一家一户作工作。这时,村民们拿着包谷酒,来到村干部家里。他们互相宽慰着,互相鼓励着,大伙说,只要三峡工程能早点完工,我们搬远点也值得。灯光闪烁,男子汉们流下了热泪。然后,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中,唤醒妻儿,收拾行装。次日天色微明,全村49户179人一起告别故土,踏上了搬迁之路。
百万移民的第一步,是从湖北宜昌市的宜昌县迈出的。坝区涉及搬迁的4个镇中,宜昌就占了3个。宜昌县移民行动的第一步,又是由太平溪镇迈出的。太平溪镇副镇长向光权分管移民工作4年,全镇在一线水位的1012户移民,他到过930家,在300多个移民家里度过了搬迁的不眠之夜。他这样说:“在三峡库区,只有工作没做到位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移民群众。”
是的,在三峡,牺牲最大的是移民,最可敬的人也是移民。今年5月的一天,从秭归老县城迁往新县城的移民搬迁车队,于凌晨5时出发,当他们一路翻山越岭赶到安置点时,已是深夜11点钟。到达目的地后,移民发现车内的家具已颠簸得支离破碎,护送的干部们忍不住偷偷流出了眼泪,可许多移民却安慰干部们说:“国家为建设三峡工程花了不少钱,又为我们安了家,我们这点损失算不了什么。”
给你一个家,给你一个回家的感觉
来到陌生的土地上,移民们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家。
今年4月27日,大雨滂沱,狂风怒号。来自三峡库区的一批移民比计划提前到达湖北枝江市平湖村,不幸赶上这场大雨,可房子还没盖好,急雨淋湿了移民的衣物。就在这时,村支书望运华带领全村80多名党员干部赶来了,他们把移民中的妇女和孩子接到自己家中,顶风冒雨抢建住房,一直到为移民把简易房盖好。
为了让移民们有一个家,从1992年12月,宜昌市委向全市党员干部提出:一名领导干部联系一个移民村、一名基层干部包扶一个移民点、一名党员扶持一个移民户,给移民一个家,给移民一个回家的感觉。宜昌县委、县政府同时提出“大坝建在宜昌县,全县上下作奉献”。当时的宜昌县县长陈华远,从那时起便一心扑在移民工作上,因为长期的日晒雨淋,他的肤色比山区群众还要黑,当地移民群众干脆叫他“黑皮县长”,他也因此被评为先进模范。1994年9月30日深夜,风雨交加,已连续指挥20多天移民搬迁的陈华远,又指挥数十辆汽车为移民运送物品。途中,陈华远了解到一移民的房子尚未给予足够的补偿,当即与有关部门联系,为他解决了安家的困难。
在为移民安家的日子里,这样的镜头随处可见——
每次移民外迁,宜昌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们自带干粮,义务帮助移民拆房、装车;
每次移民外迁,库区各县的书记、县长们亲自带领车队,一路把移民送到安置点,一户户安顿好才离开……
移民安置接收区的人民伸出双臂,拥抱舍弃了家园的移民们。今年8月,宜昌市点军区永红村5岁的小移民周磊得了骨髓炎,得知消息的区政府机关干部迅速捐助了6700元现金送到周磊家中。长航宜昌医院把他接进医院的空调房,免收手术费、住院费。宜昌市伍家岗区灵宝村是一个富裕的城郊村,他们接到安置移民的任务后,村支书袁树洪带领全村劳动力连续奋战,开出250亩荒山,修建2000米水渠,供移民使用。移民未到,移民新居——一幢幢小楼已拔地而起。如今,这里的移民户均年收入达6593元,人均年收入1744元。一些外商参观后说,这是世界水库移民史上的奇迹!
再造家园,向贫困告别
一望无垠的平畴扑面而来,刚刚跳下汽车的三峡库区移民杜开近和他的800多个同乡惊叫起来:“连个山也没?”
从深山来到平原,移民们不适应的事还多着呢。在湖北枝江市,杜开近要了3.6亩棉花地,育苗时肥上多了,棉苗死了一大半,第二次育苗又不明不白地死了,第三次育苗才活了下来。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只有变革生产方式,走出深山峡谷的移民们才能生存,才能走出贫困。从库区来到宜昌市郊的移民郑永军,与杜开近有相似的经历,当他今年5月第一次看到地里的棉苗时,惊奇地问那是什么果树苗。他们世代种林果,谁也没见过棉花。后来,村技术员上技术课讲到棉花栽培有28个环节,移民一听都懵了。为了不误季节,村里组织种棉能手到移民田头手把手地教,从播种到秋收,一个环节不漏。结果,今年移民的棉花户户丰收。移民郑永军过去种得一手好柑桔,对棉花一窍不通,村里让种棉能手柳顺发帮助郑永军,金秋十月,郑永军的棉花亩产75公斤多,一举摆脱了贫困。
贫困,这正是美丽三峡背后令人揪心的阴影:百万移民中,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老、少、边、贫地区,尚未解决温饱。移民与发展经济、移民与摆脱贫困,如同三峡的其它课题一样摆在决策层的面前。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修建水库8万多个,移民2000万人,其中一些移民至今仍是扶贫对象。结合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三峡工程决定走开发性移民道路,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安置移民,使迁出库区成为移民脱贫的一次机遇。
从动迁的第一天开始,三峡移民或迁居高地,栽果种茶;或迁往外乡,学会在平原上种水稻、扶犁驾牛;或进工厂当工人、进商场去经商。许多人在再造家园时选择了新的行业,在选择新的行业时走上了富裕之路。龚学祯是湖北兴山县峡口镇的一名村民小组长。他和整个村民小组迁出家园后,利用新的居住地可以俯瞰大江的优势,决定发展旅游业。今年7月,他们派出4名青年外出进修英语,还组建了货运车队,村民小组很快红火起来。宜昌县的朱家湾,两年前,村里许多人不愿搬进山旮旯。搬迁后,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开发性移民的发展思路,与外地集团公司联合组建房地产开发市场,昔日的泥腿子,如今脱胎换骨,成了商场的能手,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因其经济发展迅速而被李鹏总理称为“移民第一村”。
迁移,使移民们学会了新的生产技能,移出了一方新天地。同时,三峡工程也给库区经济整体上台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城市、县城的搬迁,都按照建设部规定的人均占地标准扩大了规模,9座将要全淹的县城,新县城是老县城规模的2.1至2.6倍。迁出库区的企业,结合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对口支援企业的名牌产品,重组产业结构,正在成为三峡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行走在大江南北的移民村,新人新事让人目不暇接:在湖北巴东县,新建的移民商业街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在湖北宜昌,移民手工艺品深受游客青睐;在湖北枝江,来自秭归、过去种桔的移民们学会了种棉花和水稻……
大江截流在即,三峡的移民工作将随工程的进展持续到下个世纪,更艰苦的工作还在后面,但百万大移民的恢宏序曲已经奏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