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激荡的爱国主义热流——国旗护卫队纪事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激荡的爱国主义热流
——国旗护卫队纪事之一新华社记者谭道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吴天智本报记者郭嘉
1997年10月1日,沉浸在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喜悦中的中国人民,又迎来了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的金色华诞。
晨曦初露,碧空流霞。随着《歌唱祖国》的优美旋律响起,36名气宇轩昂的国旗护卫队官兵肩扛钢枪,身着崭新礼服,脚穿锃亮马靴,高擎国旗,迈着雄健的正步向天安门广场走来。
6时10分,就在太阳上边沿与辽阔地平线相交的一刹那间,《义勇军进行曲》高亢嘹亮的旋律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响起,升旗手豪迈地把红旗向空中一展,接着按动了电钮。2分07秒,正是太阳与地平线脱离接触的又一个刹那间,巨幅五星红旗已在30米高的银灰色旗杆顶部高高地迎风飘扬。
这时,披霞戴曦的天安门广场一派庄严肃穆。25万群众深情地注视着蓝天碧空中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心潮随着久久回响的国歌旋律奔涌激荡……
这是施行新的升旗仪式后,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第2243次庄严地升起。
1983年1月31日,驻守天安门广场的解放军警卫部队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承担起升降和护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崇高使命。
“要让我们的祖国与日月同辉!”
“要让我们的国旗每天都与红日同时升起!”
庄严神圣的使命,激发起官兵心底深处所有的美好祝愿。
经过多方请教,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人擎旗,两人护卫,昂首挺胸,正步行进”的升降国旗仪式。他们还多次到北京天文台,查阅校准了北京地区一年365天日出日落的时间,并结合观察编制出了《北京时间升降国旗时刻表》公布在天安门广场。
1990年10月1日,我国第一部《国旗法》颁布实施。国旗护卫队官兵怀着要让升降国旗仪式更加庄严更加神圣的忠诚和热情,又一连设计出8套新的升降国旗仪式方案,并分别拍成录像片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从天安门广场管理委员会到北京市政府,新的升降旗仪式的报告一路绿灯。1991年4月23日,李鹏总理仔细审阅并最后批准了饱含着千百万国人热望的新的升降旗仪式方案。官兵们24小时连轴转,连续8个昼夜强化训练,做好了一切准备。
1991年5月1日清晨,官兵们以天安门广场为舞台,首次演示了这个世界各国都无与伦比的庄严盛大的新的升国旗仪式。当晚,观众就从电视荧光屏上看到了这一撼人心魄的国旗升旗仪式。
蕴含于12亿华夏儿女心中的爱国主义激情,随着官兵们的庄严演示,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和海外华人华侨生活着的世界各个角落升腾激荡。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新的升国旗仪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经有关部门批准,天安门广场的升降国旗仪式,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被固定了下来,成为首都北京一道最为壮观和最让人倾心向往的风景线。
一种最为深沉最为神圣的民族情感,找到了一个最为适合的寄托。此后的每一个清晨和傍晚,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就总有少则近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的各族人民群众,肃穆地等待在国旗杆下,迎候着这个神圣的仪式的开始,接受着心灵深处的崇高与尊严的洗礼。一年365天,大风挡不住,暴雨挡不住,烈日挡不住,霜雪挡不住。每到这个时刻,长安街上疾驰的车辆戛然止住,匆匆的行人驻足致意,红领巾们把小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共和国的军人们崇敬地中指齐帽……
一种最为深沉最为神圣的民族情感,获得了一次崇高的点燃和升华。此后,“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升国旗!”益发成为12亿中国人民和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的强烈向往。
这是一位英雄的妻子和母亲。她的丈夫曾是八路军的一个侦察连长,护送过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后来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此后,她的5位亲人又先后为革命而献身。就是这位革命老人,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把到北京亲眼看一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当作自己的一个最大心愿。去年7月4日凌晨,已经83岁的师冬梅老人从河北省定州市赵村乡西南佐村来到天安门广场,来到了国旗杆下。4时51分,老人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目送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仿佛又回到那些已经远去了的战斗岁月,激动的泪水顿时涌满了眼眶。直到她乘坐着的轮椅已被人们推出广场,老人仍不断地回首仰望着国旗,不断地用手绢去拭眼窝的沧桑热泪。
来自藏南深山的巴桑老人的双眼,还在年轻的共和国成立之前,就已被凶残的奴隶主刺瞎。是毛主席派去的金珠玛米解放了他的家乡,才使百万藏族同胞过上幸福生活。改革开放又使老人的日子不断富裕。老人一定要让家人送他来天安门广场,亲身感受这里的五星红旗,感受各族人民心中的祖国首都北京。1993年初春的这天清晨,老人历尽辛苦终于在孙女的搀扶下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特意把他领到国旗护栏边。《歌唱祖国》的乐曲响了起来,老人抬起头,踮起脚尖,仔细地谛听。国旗升起来了,老人不停地用双手抚摸着护栏,激动地对孙女说:“我看得见,看得见,祖国、社会主义,都在藏族老百姓心里头装着呐!”
在美国拥有一家公司的老华侨约翰·张是到上海洽谈投资的。合同签了字,他本可以从上海直飞美国。但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强烈地吸引着他,他预订一张从北京起飞的机票就直接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这一夜,哨兵每隔两个小时换一班,班班哨兵都见到了这位心潮激荡的老华侨。长夜待尽,庄严的升旗仪式开始了,老华侨激动得两腮一直挂着泪花。直到仪式结束了,老人才猛然想起没能拍好几张照片。他找到值勤的战士动情地说:“你们无论如何要给我找几张照片带给家人,我要让他们都来为祖国的强盛多做点事情。”战士们满足了他的愿望,老人才叫来一辆出租车匆匆往机场赶去。
“一个伟大的民族,尤其需要一种仪式来演示自己的尊严与神圣;一个伟大的国家,尤其需要一种仪式来实现自己的凝固与聚焦。”一位走遍世界的战略研究学者,在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后对记者说,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只参加一次这样的仪式。然而就是这一次,便足令他在一生中每回想起都会热血涌动,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一份责任。
作为祖国的象征和标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她的庄严神圣的升降仪式,就这样强烈地震撼着12亿中国人民和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使我们人民的国旗意识不断地增强。全国各地先后有近亿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过这里庄严的升降国旗仪式。在祖国辽阔的国土上,升国旗的仪式越来越普遍,我们大大小小的国旗,越来越经常、越来越多地挥舞在从老人到孩子们的手中。不论是在位于天安门广场或首都工人体育场的集会上,还是在偏僻西南或东北的足球赛场上;不论是在香港回归的一个个庆典上,还是在飘泊于远海大洋的舰船上;不论是在节日喜庆的城市农村一家一户的大门口,还是在遥远的北冰洋探险或南极考察队位于的拉斯曼丘陵的上空,只要有共和国的国民和华夏儿女在活动,就一定会有共和国的国旗在挥舞在飘扬。
祖国的观念,就这样随着一个仪式的演示,随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越来越深入国民和炎黄子孙的心底,越来越有力地在国民和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澎湃激荡,汇合成一股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流和精神力量。于是,人们从边防战士在祖国“四极”升起的一面面国旗上,看到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祖国疆域的辽阔;从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五星红旗的升起,看到了祖国主权的象征;从长江截流庆祝仪式的巨幅国旗图案上,看到了我国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从美利坚合众国白宫南草坪国宾欢迎仪式飘扬的五星红旗,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世界大国的地位空前提高。
90年代初的那天清晨,梁帆作为北京市的一个中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一次升国旗仪式,国旗意识和国家观念就深深地植根于她纯洁的心灵沃土之中。后来,作为57个国家中唯一的一个中国儿童,她远赴荷兰参加“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见面活动。孤身一人远渡大洋,该有多少新鲜多少困难。但梁帆一到宾馆就发现那一排排的国旗中,竟然没有祖国的五星红旗。是有意的考验还是无意的疏漏?她找到活动的组织者,“没有中国国旗我可以马上给你们做一面!”她拿着找到的一块红色绸缎,友好但却毫不妥协地说。这样的忠诚当然不能被轻视。当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高高飘扬在大西洋畔的世界各国国旗之林时,梁帆也被作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受到了格外的尊重。
站在我们面前的梁帆,如今已是一个成熟的青年人。她说,他们这代人是从“鲜艳的五星红旗是千百万革命烈士鲜血染成的”这个历史结论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旗意识和国家观念。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在大步走向繁荣富强,新的世纪更在向着我们走来,“我们这一代人讲爱国主义,就是要在和平的建设事业和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勤奋努力地工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祖国的国旗擎得更高,让五星红旗能够更加自豪地高扬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就是当代中国青年关于国旗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广泛共识。这就是奔涌在当代中国青年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激流。循着这样的共识和激流,我们仿佛已经望得见我们人民共和国的更加光明的美好未来。(附图片)
压题照片:担负着天安门广场升降和护卫共和国国旗任务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总队第十四支队六中队,多年来,忠诚地执行着光荣、神圣的使命,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颂歌。图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
下图: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在进行训练。
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