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走近信贷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18
第2版(经济)
专栏:体验三百六十行

  走近信贷员
本报记者田俊荣
听说我要去体验银行信贷员,有的熟人冲我狡黠地眨眨眼。有的还说:“这可是个肥差。”
我的“师傅”——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前门支行新华分理处信贷员铁维民听说后,笑得一脸灿烂,说:“那就来‘过把瘾’吧。”
  当了一天“磕头员”
我首先体验信贷员的一大基本功:“吸存”。小铁说,先前,建行受财政委托,办理基本建设拨款。那会儿,信贷员是拨款“一支笔”,下企业可真是人五人六的。在向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这块职能削了。信贷员的头等大事成了吸收存款。有了存款,才能放贷,银行才能靠存贷利率差生存。商业银行扎堆儿“吸存”,竞争中,通用一“招”是:以服务吸存。
9月16日,我随小铁去“跑单”。头一个点,是北京电信管理局。小铁掏出两张支票回单,分别标着:“长市账单合一,206万元”和“工会会费,1200元”。小铁说,以前银行将企业支票确认后,企业会计须跑到银行取回单,信贷员是“身子不动,膀子不摇”。现在,由信贷员隔三岔五主动上门送单,这叫“跑单”服务。无论金额、户头大小,他都一视同仁地送。
“呀!小铁,你站住。看,我说他伤了手吧,前天在理发馆瞅见的。你们还不信!”刚进电信局账务中心,一位着蓝衣的中年妇女便嚷嚷开了。几个人将小铁围住,问长问短。我这才注意到,小铁的右手上缠着几圈白纱布。
出门后,小铁告诉我,服务的要诀是八个字:“以诚待人,感情投资”。别看他今天跟人打成一片,功夫可全在平时。一次,电信局财务处一位员工患胃癌。小铁得来一则小“偏方”,说是吃核桃有好处。特地央人从怀柔捎来两斤上好的核桃,送去。
不知怎么的,我极想体验小铁最初上门“吸存”的感受。小铁建议我“冒充”信贷员,觅一家有钱的大公司,“生磕”一下。在车上,小铁开始指点三环路边建筑:“垄断性企业有钱,如烟草企业;产品好销的、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像‘海尔’驻京办、‘爱立信’手机等也‘肥’。工矿企业,毛纺、机床厂之类的,多半缺钱;大商场,流动资金需求大,存款也多不了!”我正诧异于他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性市侩”眼光,蓦地发现,他相中的“有钱”单位,旁边都卧着银行。小铁说,他们戏称这为“傍大款”。要想“吸存”,就得有“横刀夺爱”的勇气。
兜了半个北京城,终于见到一家没有银行环绕的大公司。我接过小铁的名片,登记完,正考虑如何口吐珠玑,开始我的讲演。门卫低沉的嗓音喝住了我:“领导吩咐,银行吸存的和推销洗面奶之类小商品的,不准上去。”
下午,我默默地随小铁继续“跑单”,走了七八个单位,一掐表:82公里。
  一上午“颗粒无收”
9月18日,听说新华分理处的信贷员肖淑婷、杨云涛、李岩要去催收两笔逾期贷款,行话叫“压逾”,我主动请缨助战。
交谈中,我得知:信贷员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笔下有黄金。他们只有贷款的申报权,批准与否,要经过分理处领导、支行信贷管理科、支行贷款审查委员会乃至更多的层次。从申报到兑现,有时竟需8个人的签字。这叫“审贷分离,分级审批”。一旦贷款出了问题,首先追究信贷员的责任。小肖说,卖油娘子水梳头。分理处累计贷款两个多亿,支持了上百个项目,可每个信贷员月薪也就一千挂零,完不成存、贷各种指标还得扣钱。一想到吸存指标和不良贷款,她就睡不踏实。有时半夜梦到这些,会“倏”地坐起来,汗一身。
第一个目标:某物资集团总公司到了。门宇轩昂。小肖小声说,别看大,信誉糟。贷款逾期2年,她几乎每月上门一次,才敲打回30万元本金。还有本金90万元,利息41万元,石沉大海了。有一回,她在这儿从早上坐到晚上,公司派人陪她从早上聊到晚上。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总经理助理。他反复说:“这点贷款,对我们这个局级公司来说,小意思。”“别人欠我们不少钱,有一户就欠1亿多,我们打算要回来,顺便把贷款抹了。”听说要罚息,他昂起头:“我在建行总行、分行认识不少人,我很熟悉你们建行。”小肖当即“插”上一句:“也很熟悉我们建行‘压逾’的难度。”助理哑了。最后答应,利息在下月中旬前还清,请银行将本金办展期。
出来后,小肖感慨道:“这承诺是不是空头支票还难说。以后,宁肯贷给重诺的‘穷亲戚’,也不敢给寡信的‘大富豪’了!”
第二个目标是某仪器公司。两间平房,地上蓄着漏雨的水渍。小杨说,公司虽小,欠贷可不少。逾期2年,本金300万元,利息104万元。几年来,账上一直只有100元,尽走现金交易。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该公司经理吐着烟圈,耸耸肩说,他们一年15万元的房租都不交,房东天天催。仓库里只有别人抵押给他的一堆油漆刷子。我们只好告退。小杨好像知道我心头问号似的,主动说:“以前,还不是商业银行那会儿,不讲究信贷风险,贷‘人情款’、‘回扣款’,这下,可把我们给坑苦了。现在,银行贷款都特别谨慎了。”
颠簸了一上午,一分钱没收回。中午在食堂吃盒饭时,小肖、小杨都心事重重,只是埋头扒饭。李岩告诉我,贷款实在收不回,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报财政部核销。那样,银行得切出自己的利润来冲销呆账;二是起诉,但对于那些千疮百孔的公司,即便胜诉也执行不了。
  让企业“锯响有末”
9月19日,我来到第二个“师傅”——东四支行营业部主任助理李占启麾下。在这儿,我知道了“贷后管理”。他打了个比方:“以前,企业围着信贷员转,是‘单相思’。如今,商业银行重贷款收益。一笔款子出去,银企之间就算‘恋爱’上了。信贷员会时常去企业转转,聊聊其资金运作和最新信息。这叫‘贷后管理’。‘爱人’有难,信贷员会鼎力相助,因为:锯响就有末!”
我们要去的是某建筑公司。一进楼,暗淡、狭仄的楼道里挤了30多位老人。小李说,今天是报销日。去年春节前的报销日,许多老工人半夜摸黑来排队,正好当时公司资金紧,发不出钱,财务室门被敲得“咚咚”的。信贷员赶紧打破常规,用最快速度贷了一笔150万元的临时贷款。会计们的眉峰舒展了。
有一间办公室勾起了我的兴趣:电脑击键声与电话铃声密匝匝的,颇像一个指挥部。小李说,这是北京市建工系统第一家内部“金融中心”。以前,公司下属20多个独立核算单位,资金调度不畅。今年3月,信贷员建议他们搞内部银行,将下属单位的基本账户并到公司总部的开户行来。下属单位多在建行的各分理处开户,这就有一个利益问题。建行领导和信贷员们只花半天就拍出方案,一天之内,协助公司清户、并户成功。正说着,“中心”代主任老郭迎出来,小李忙问“中心”运作情况。老郭跷起大拇指:“好!以前老欠你们贷款利息,有一次累计达300万元;‘中心’运行后,我们再没欠过息。你们过来是通知我们有两笔贷款将要到期的吧?还!还!我们现在还个百八十万,不喘气儿。”
三天的体验结束了。现在,我的眼前常浮现出信贷员们奔波的身影。滋养繁荣共和国经济的血液,是看不见的高速运转的资金流,信贷员就是为繁荣输血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