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造福两岸同胞——彭芳谷教授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03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人物长廊

  造福两岸同胞
——彭芳谷教授印象
本报记者武侠
“首届海峡两岸普外科学术交流会”日程安排相当紧张,见缝插针的采访前后算起来不过半个小时,但我对他却留下了深刻印象。
花白的头发一丝不乱,是医生的严谨。镜片后面的双眸异乎明亮,不时闪烁着孩童般的纯朴,让人忘记了主人的身份和年龄。他就是彭芳谷教授,此次交流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台北荣民总院前任院长、台湾阳明大学兼任教授。
有人把职业当作追求,有人把职业当作手段,而彭教授似乎把医学当成了一种享受。“医学是一门艺术”,彭教授这样谈论他的职业,有点陶醉,又有点自豪:“比如做时装,比如打仗,需要艺术家的敏感和高超的技术。面对一位病人,需不需要手术,需要什么样的手术,什么时候手术,都要由你来决定。而你要充分调动所有的经验、技术、感觉,甚至说话的语气、态度都是那么微妙,那么重要。你必须事事周全,做得好,否则别人怎么可能放心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你呢?”
彭教授闭口不谈自己的成就。“其实我的理想原来要伟大得多”,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调侃地一笑:“我原想作政治家,救国救民,那时候战乱,民不聊生,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父亲看一位作医生的朋友过得不错,就一定要我学医。你看,为了生活,这就是我从医的初衷。”记者跟上一句:“现在后悔吧?很辛苦的。”教授忙不迭地摇头:“不,不后悔。作医生真是很辛苦,可是每当病人因为你的缘故恢复了健康,什么辛苦都忘记了。只要真正喜欢上了这个职业,就能够从辛苦中得到很多乐趣。”
实际上,除了从医以外,彭教授还兼任许多行政职务,从事大量行政事务。不少专业人员对此不堪重负,而彭教授似乎游刃有余,乐在其中,这可能与他开朗豁达的个性有关。彭教授第一次来祖国大陆,就是以校长的身份带着医学院的学生来参观交流。他发起成立并任董事长的兼善基金会,已经有4年了,主要任务是帮助那些有前途而得不到政府资助的青年人出国学习深造。“本来很好的机会,就是没有钱,真让人着急,我就帮助他们去找,不过求人的滋味太不好了。”彭教授伸出一只巴掌作出乞讨的样子,摇头叹息,很无奈。“可是现在有一种现象,好像有本事的都要出国去学习,没有本事的才留在国内。我看不一定,有些学科比如肝癌、胃癌,欧美国家发病率极小,你到人家那里学什么呢?中华民族同宗同种,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相似,疾病种类也大体相同,海峡两岸的学者们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成果,理应多多切磋,建立联系,组织协作,共同攻克学术难关,分享学术经验和成果。”
彭教授退休已经1年了,看来并没有退隐山林、修身养性的打算。“台湾每年40岁以下的人意外死亡率很高。究竟为什么?怎么样才可以防止?我正计划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分析一下。”“不过这似乎和医学并没有太大关系?”记者问。“怎么没有,意外死亡造成多少家庭、多少父母的痛苦,只要和人们的痛苦有关的就和医学有关。再说,意外事故的抢救、处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医院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是海峡两岸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
谈起这次研讨会,彭教授说:“这是两岸取长补短、繁荣学术、共同提高的好形式。其他学科的交流已经好多年了,大型的医学研讨会每年一次,效果很好。两岸普通外科研讨会还是首届,以后一定会继续开展下去,两岸医学互相促进,一起为同胞造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