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一道小菜大快朵颐——小议《夫唱妻和》兼及喜剧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4
第5版(专版)
专栏:

  一道小菜大快朵颐
——小议《夫唱妻和》兼及喜剧创作
竹迅
《夫唱妻和》是导演张刚阿满喜剧系列的一部新作,对九六影坛而言,它好比一支悦耳的民歌,一幅欢快的年画,一缕谐趣的乡情,一角宜人的风景。剧情从廉洁奉公的乡长木阿满的女儿考取大学,但阿满一时凑不足女儿的学费开始,又从阿满为筹学费瞒着妻子偷卖自家电视机展开,所有喜剧人物的出场和喜剧情节的设置,都围绕着阿满设计自以为得意的妙计——如何既能让女儿满意又不让妻子生气——这一富于戏剧性和悬念性的喜剧焦点而扩展铺陈。当影片在完满的结局中结束时,观众无不从欢笑中得到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
有人说,《夫唱妻和》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充其量能起一点“八角花椒葱姜蒜,芥茉辣椒酱醋盐”之类的佐料作用。不错,若以《夫唱妻和》的开掘范围和制作规模而论,它的确算不上什么鸿篇大作,在艺术水平上也难比当年影片中某些精美华章。但它对现实本质的真实概括和生活中触目皆是的喜剧因素的夸张放大,真真确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与欢迎。这不能不说,《夫唱妻和》这碟并不那么起眼的小菜,在“观众喜爱”这个意义上绝对是一道美味可口、大快朵颐的大餐。张刚导演辛勤耕耘十数年,阿满系列喜剧影片产出数十部,以中国唯一的系列喜剧影片独步电影市场,经久而不衰,阿满形象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已毫不逊于寅次郎之受日本观众喜爱的程度。近年来,影评界有识之士已由惊讶与敬佩张刚的执著而欣然注意到阿满影片引发的喜剧电影园地独有的“张刚现象”。
为什么张刚的喜剧——譬如说《夫唱妻和》如此被观众特别是广大农村观众所厚爱呢?为什么《夫唱妻和》在九六中国影坛上格外引人注目呢?答案很简单:其一,广大观众渴求喜剧,《夫唱妻和》想观众之所想,急观众之所急,让观众喜闻乐见,令观众开怀展颜;其二,去年百余部影片中,深沉严肃者众,轻松欢快者寡。《夫唱妻和》如纷花上之轻蝶、薄雨中之飞燕,给九六影坛平添活力与春色。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如何增强影片的娱乐性、观赏性,给广大观众拍摄更多更好的、轻松愉快寓教于乐的喜剧影片或轻喜剧影片。
我国的喜剧电影是富有中国风格特色和优良传统的,并且有过十分骄人的成绩。但近些年喜剧创作量少质弱,整体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原因在于,一些艺术家视喜剧为二等艺术,根本不屑于致力喜剧电影的研究和创作,使喜剧无端受到冷落,少人问津:一些影片缺乏对喜剧特性的理论研究,对喜剧规律化的结构模式无从把握,将过多自以为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塞进喜剧;一些影片则受港片嬉闹俗趣之风浸染,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格调清新健康、内容寓教于乐这一前提。结果造成喜剧电影数量不多,喜剧人才匮乏,喜剧质量平平。甚而至于某些“喜剧”拍成了低俗无聊的闹剧,某些“喜剧”拍成了平淡乏味的苦剧,某些“喜剧”拍成了耍贫嘴、逗闷子,糟蹋自己、埋汰别人的痞剧。凡此种种,都近乎左道旁门,根本没有取到喜剧的真经,反而成了阻碍喜剧艺术健康蓬勃发展的痼疾。由此看来,电影创作一方面要为喜剧大声疾呼,鼓励和提倡用喜剧形式表现新中国诞生过程中富有喜剧因素的人物与故事,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克服各种违背喜剧创作规律的胡编滥造,为喜剧清障,给喜剧正名。
生活呼唤喜剧,喜剧来自生活。尽管《夫唱妻和》还存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憾,但从其备受欢迎的社会效果上看,无疑会使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人民群众强烈需求喜剧,渴望轻松欢愉,心愿笑口常开,广大电影工作者应该清醒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努力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营养均衡的精神食粮。人们相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1997年,一定会有更多更好包括喜剧形式在内的影片繁荣于市,为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增添光彩。(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