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清水正夫与《清明上河图》——访日文化之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4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清水正夫与《清明上河图》
——访日文化之旅
李希凡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曾以演出《白毛女》享誉中国,该团团长清水正夫先生,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界的老朋友了。早在1976年访日时,我就陪同王炳南(当时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同志去该团做客,松山树子先生还曾亲自沏茶布点热情地招待过我们。清水正夫是第三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而松山、清水夫妇又是艺研院荣誉研究员花柳千代(舞蹈家)先生的艺友,所以,在我这次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访问的日程安排里,是在花柳先生陪我们去箱根归来后,一同去松山团赴晚宴。
当我们从热海乘“新干线”赶回东京时,已是10月20日晚(1996年),清水正夫正等在会客室。我觉得这里似已不是二十年前的松山团的旧址。楼梯上下的墙壁上挂满了松山树子和松山团获得的日本与国际各种大奖的奖状和奖章。清水先生虽已满头白发,却仍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当我们起身外出就餐时,清水告诉我们,松山先生还在教课,今天就不能陪我们了。于是,我们上楼只在练功所外看了一下学生的活动,黑压压一片穿着练功服的孩子们,正和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这是多么逗人欢喜的场面呵!连同样教着学生的花柳先生脸上也浮现了笑容。而清水却苦笑着说:教学也有难处,今天学生里还有两位皇族的公主,家长也在陪同,这就不能不惊动警视厅啦!
在晚宴中间,清水先生一直兴奋地谈论中国古画《清明上河图》和他自己的一些考证发现。《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以传统长卷构图的手卷式风俗画杰作,描绘的是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的市貌和汴河两岸的风光。画面分为三个段落:开首为汴梁城郊的乡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集市的热闹场面;后段则为汴梁都城繁华似锦的市井风貌。长卷画面通过这特定季节的生活场面,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城市经济、民情民俗,在这幅长卷里,都得到了现实主义的生动表现。在艺术上一向被认为布局和谐、统一,结构紧凑,画面繁而不乱,长而不冗,人物刻画,神气各异。
张择端,宋徽宗时代供职翰林图画院,擅长界画,喜画舟车、市桥、街道、城郭。我虽不懂中国画,但有幸在王冶秋同志长文物局时看过原作的展览,只不过没有想到清水先生会对这幅画有如此强烈的兴趣,精细的观察。但又一想,他有过桥梁工程师的经历,对这部描写当时民俗、民情现实性极强的杰作,特别是这幅画中的那座结构精巧,形制优美,状如飞虹的拱桥,产生了兴趣,也是不足为奇的。我听他滔滔不绝地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和推断,又不能不佩服他想象力的丰富。但是,当他问到我对他的两个推断有什么看法时,我却是难以回答了。
清水认为,《清明上河图》开始的画面,现在看来有些“突兀”,似还应有一段田野风光才够完整。他怀疑,原作“破损”了一段。他另外一个推断是,《清明上河图》最后桥边站着的那个人,就是画家张择端本人。他十分认真地说:他的论断不是猜想,是着眼于画面的结构。他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在画面上都是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的一分子。而孤零零站在桥边的这位“官人”,在艺术上并不“合群”,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和画中所反映的三部分社会生活“群体”,都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所以,它只能是画家给自己的留影。我一面听着森川先生的翻译,一面思索着清水先生提出的问题。我虽不大熟悉《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的情况,但画中这位“独立”的君子,被认为是画家本人的看法,似乎国内也有同样的主张,只是有不同意见而已。据我所知,中国古代艺术家确有这种“特殊签名”法,记得南京栖霞山有一座石刻洞佛,在后面的角落里,就留存着一位拿着斧头的石匠的雕像。张择端在这样一幅长篇巨制中挤进一个自画像,或者也是创作成功后的一种情不自禁吧!我请森川先生把有关情况和我的想法翻译给清水听,他很高兴地说,这更坚定了他的看法。我又想到,他原本是日本著名的桥梁工程师,为了爱侣松山树子的舞蹈艺术,不惜牺牲自己的专长,担当起经营和管理松山芭蕾舞团的重任,而从他对《清明上河图》的兴趣看来,他大概也并未忘记自己的专业,我不免好奇地问起,他对中国不同桥梁的构造是否看过一些。他说:看过但不多。我又问,他是否去过赵州桥,他似是并不知道中国这座名桥。于是,我热心地介绍了这座建造于隋代初年的中国著名的古代大石拱桥,其在当时设计与工艺之新颖,可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而且中国桥梁“花样纷呈”,也是建筑艺术的一大成就。我告诉他,赵州桥离北京不算太远,乘车走京石高速公路,六个小时即可到达了。
餐后步出饭店时,我看到松山团的小巷路旁两侧,三三两两地伫立着不少中年的母亲,都和清水打招呼。清水告诉我,这些都是学生们的家长,在等待着孩子们下课回家。10月末,即使是在东京,也已是秋风萧瑟的季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呵!我把我的感触告诉了森川先生,森川笑着回答我说,前些年她也是一样地在夜光下等着孩子的下课!艺术,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清明上河图》可以迷住清水正夫,而松山树子的舞蹈艺术又“颠倒”了这么多的母亲和孩子,优美的艺术造境,永远是艺术家心灵里流出的万象之美,它的魅力是不可穷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