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赤道文明的象征——厄瓜多尔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1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赤道文明的象征
——厄瓜多尔纪行之三
陈特安张文英
基多南面有个海拔3020米的高地名叫:“面包山”。厄瓜多尔朋友指着它深情地告诉我们,谈论厄瓜多尔的独立,不能不谈到这座“面包山”。
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登上位于市区南端的“面包山”山顶。但见30余米高的由7000块金属片组成的基多女神雕像亭亭玉立,凝目远方。她在厄瓜多尔人民的心目中,是驱恶扬善、捍卫独立自由的象征。
我们极目眺望,近处古城,浅红、淡灰色的屋顶散落山坡;远处新区,一幢幢现代化高楼直指云天;左侧著名的皮钦查山山巅白雪晶莹。据介绍,1822年,拉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派遣年轻的将领苏克雷率部向基多挺进。民族解放部队首先占领的正是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的制高点——面包山。然后,于当年5月24日,苏克雷将军率部在基多城郊皮钦查山的决战中,大败西班牙殖民军,赤道文明的象征之一——基多古城重新回到它真正的主人手中。这场决战是拉美民族独立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为纪念苏克雷将军,直至今天,厄瓜多尔将自己国家的货币单位定名为苏克雷。基多地区人民在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后,加入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领袖西蒙·玻利瓦尔领导的大哥伦比亚联邦。1824年,玻利瓦尔在颁布“新国家领土划分”时,称基多地区为“厄瓜多尔”,这是首次在正式文件里用“厄瓜多尔”称呼基多这一地区。1830年,大哥伦比亚解体,基多地区成立了“厄瓜多尔共和国”,这个名称一直被沿用至今,基多则被定为厄瓜多尔的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基多成为“赤道之国”的首都迄今,166个春秋过去了。据主人介绍,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厄瓜多尔及其首都基多已经旧貌换新颜。厄瓜多尔不仅享有世界“香蕉王国”之誉,而且已成为“石油之国”,是拉美第三大石油输出国。1970年至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4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70年的267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842美元,8年内增长了2倍多。1995年,厄瓜多尔的服务业和工业总产值已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3%和38.9%;年经济增长率达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1579美元。这个仅有1150万人口的国家,在校大学生已达23.4万,中、小学生336万。
基多这座拥有160万居民、由现代化街区护卫着古色古香建筑群的四季常青的历史名城,正在由一个消费性城市变成一个生产性城市,纺织、制药、石油化工、金属加工等工业正在兴旺发达起来,新的现代化建筑及现代化大商场、超级市场也如雨后春笋般耸立起来。我们在基多“文化之家”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看到这里荟萃着瓜亚萨旺、金曼等世界知名画家的名作。周末基多北区的大公园里更是春意盎然。如茵的草坪,婆娑的树影,弯曲的跑道,如镜的小溪,各式的球场,让人们休憩、锻炼各得其所。无论是散步谈心的,还是跑步、打球、做操的,个个都很投入。人们喜悦、舒坦的神情里透出了一股生气。赤道山城已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更令人瞩目的是,基多在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方面是下大功夫的。我们在基多古城参观时,就碰到了几座著名的大教堂正在大规模修复之中。修复工程之浩繁令人难以想象。在孔巴尼亚大教堂,我们问一位正在作业的30岁左右的工匠:修复刷新这座大教堂需要多少时间?这位工匠回答说:“也许要到我进入老龄之时。”难怪国际艺术与历史文物遗址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基多城的历史中心规模较大,大部分保护良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正在为这个赤道之国的文物保护提供国际性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人类的文化遗产”——赤道文明的象征之一基多古城正以崭新面貌出现在拉丁美洲。(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