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百感交集话汽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1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身边事

  百感交集话汽车
吕岩松
在国外当记者离不开汽车。巴尔干半岛山岳峥嵘,从南斯拉夫到波黑等邻国采访,常常要开数百公里的山道。险恶的环境将人与车的生命连在了一起,在我的眼中,我这辆车已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成了我的朋友。不过细细想来,人没少让车受苦,车也没少给人“惹祸”。
前南斯拉夫境内的道路在巴尔干地区本来是一流的。可是,持续数年的战争使这些道路面目全非了。虽然大部分路段没有受到战火破坏,但由于新独立的国家经济困难无钱养路,不少地方已经变得坑洼不平。波黑和克拉伊纳的硝烟虽已散尽,但路上的弹坑尚未填平。天气好时还可以看清这些弹坑的深浅,让车子颠簸着从上面驶过。一到雨雪天,就不敢再冒险了,只得停下来,先用手试探一下坑的深浅,然后小心翼翼地通过。这种道路对汽车的损害是严重的,目前记者的车虽不至于“除了铃不响,别的地方全响”,但开起来那种如同散了架的感觉与骑旧自行车别无二致。
这里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有时甚至还下冰,气象学上叫冻雨。过去每逢这种天气,总有扫雪车将路面清理干净,然后洒上盐和泥沙。岁尾年初,贝尔格莱德连降了几场大雪,也不知是由于人们忙着过节,还是反对党每天必搞的游行破坏了生活秩序,大街小巷无人清扫。不过,城里车速慢,雪没人扫还不碍大事,在郊外公路上则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在这几场大雪期间记者曾去外地采访,结果车子横着飞了出去,人倒是安然无恙,车却受苦了。
我有些对不住车,但车也着实不让人省心。本报驻巴尔干的记者站设在贝尔格莱德,车牌子上自然少不了“BG”(贝尔格莱德的塞文缩写)这一标志。结果,每次去其它国家采访,我都为这两个字母发愁。克罗地亚与南斯拉夫关系不好,警察看到车牌子上有BG就觉得不顺眼,于是要么说你超速,要么判你违章。这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到了波黑则实实在在有点危险了。波黑三个民族有三种汽车牌子,每当三方关系紧张时,总有人用石块袭击挂着异族牌子的汽车。记者虽是外国人,但汽车牌子上毕竟带有BG两个字母,因此只有在塞族控制区日子还好过点,进了穆斯林或克罗地亚控制区,就心虚了。
半个月前,记者再次去波黑采访,为了少惹麻烦,出发前用胶带将BG粘上,但欲盖弥彰,一路上招来不少关注的目光。幸好第一站布尔奇科在塞控区,于是又将胶带揭了下来。第二站图兹拉在穆斯林控制区,出发时就用烂泥将BG两个字母掩上,还特意将车其它部位也弄上些泥。不知是因为天色渐暗还是烂泥真的起了作用,记者平安行驶100多公里,顺利到达图兹拉。不过在饭店车库存车时却露出了马脚。值班的一位穆斯林老人和善地说:“你是外国人,没必要往车牌子上弄泥嘛。”第二天一早,我来不及洗车便上路了,目的地是穆克族割据的城市莫斯塔尔。一路上有不少车向我鸣笛或打车灯,肯定是看着满是污泥的车牌子不顺眼。于是我又赶紧下车,用水将车牌子清洗干净。穆控区的近300公里路总算提心吊胆地通过了。可刚刚进入克罗地亚族控制的莫斯塔尔西部市区,一辆警车便追了上来。警察劈头责问,为什么挂着贝尔格莱德的牌子,是不是在给塞尔维亚人干事。跟警察交涉清楚之后,我立即将惹是生非的车牌子卸了下来。可是这又并非上策,在此之后的几天中,我和汽车每每受到盘查,就是回到南斯拉夫境内也不得安宁。
回到贝尔格莱德,我顾不得一路疲劳,重新给车挂上了牌子,并将它洗得干干净净。望着焕然一新的汽车,我顿时对它产生了负疚感:委屈你了,跟我一同历尽磨难的汽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