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水城诗韵“贡多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11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水城诗韵“贡多拉”
张武扬
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建在离陆地4公里的亚得里亚海浅滩上,由188个小岛组成主体部分。177条宽窄不同的水道构成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实际上是大街多小巷少,而小船贡多拉就像便于穿行小巷的黄包车。
贡多拉的码头在著名的圣马可广场边上,歇泊着的扁舟如一大片静叶。身材高大的船工搀扶我们一一落座,便高喝一声,粗犷的声调未停,船已启动。楼房夹岸,身在船中,大家左顾右盼,看着变幻不停的画面,捕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觉。两侧的建筑多为三四层楼房,以木为础,以石为墙,那些深深打入水底的木桩据说多有年头了,却不腐烂,仍旧年复一年托着重负,使人觉得那些古老建筑仿佛都浮在水上似的。那水恍如绿绸般轻盈沉静,款款地在水巷中流动。水巷很窄,一般仅能容两条贡多拉交错,最窄处不到两臂宽,楼檐相接,水巷两边的邻居在各自阳台上可以握手寒暄。水巷也不太长,往往数十米即转弯,许多粉垣弯道都呈90度角。为防止逆向行驶的贡多拉相撞,快到弯道时船工总要长吼一声,那昂扬峭拔的尾音被幽幽的水面溅回,在楼的夹道中送出老远;这时,看不见的拐弯处,那边的船工也会高声应和。远了,添一层绰约和飘逸;近了,则多一份苍劲与雄浑。“水市初繁窥影乱,重楼深处有舟行”,水城就像一首抑扬顿挫的抒情诗,而贡多拉则像滑动在水巷构成的五线谱上的音符,即便以平常心欣赏,也美得难以言表。
威尼斯建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已发展成当时地中海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这里有120座哥特式、巴罗克式教堂,120个钟楼,64座修道院,40多个王公贵族的宫殿。从贡多拉上远眺,看不见摩天大楼,看不见玻璃幕墙装修的现代化建筑,鹤立于古城之上的,是大教堂的尖顶和高耸的钟楼。我们的船工兴致很高,一一介绍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比如,哪处琐窗朱户是杰出的作家住过的,哪处月台花榭是威尼斯画派的大师像提香、乔尔乔涅、丁托列托常常聚会的地方,哪处雕甍绣槛是有钱的花花公子费尽心机筑起的香巢,还有里阿尔托桥边中国人最熟悉的马可·波罗的故居,他当年就是从这幢依桥临水的三层楼走出去,完成探寻东方古国奥秘的壮举……在热情的船工娓娓叙说中,好像水巷两侧的楼宇又都打开当年的大门,进进出出形形色色的人物,焕发着古老的韵味,以及遥远而又醇厚的诗意。这水巷就像《红楼梦》中描写的“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凌波微步,绣履芳尘,朦朦胧胧靠的是感觉,清清晰晰凭的也是感觉,每一处都有令人回味的来历,每一处都有吸引游客的故事。水巷是一种心绪,更是一段历史。在偃卧或挺立的古建筑长廊中游览,似乎置身于巨大的时间隧道中,仆仆红尘,顿时浑忘殆尽,只感到仿佛时光倒流了千百年,仿佛自己也成了古人,如一片羽毛化入水巷碧绿的清波中。
水城水道多,桥也多,庄重的,小巧的,雄伟的,典雅的,401座千姿百态的桥梁把众岛连在一起,堪称桥梁博物馆。桥的名字也独具一格,有自由桥、拳击桥、稻草桥、叹息桥……穿越横枕步行街的大拱桥时,细碎绵恬的波声中,隐约飘来一阵悠扬的歌声和手风琴轻柔的伴奏,只一会儿,桥下驶出的贡多拉上,一位头发斑白的琴师,背向而坐正在演奏,一对金发碧眼游客依偎在一起听得入神,引得桥上数百游客蜂拥而观。原来这也是贡多拉的服务项目,只要游客愿出租金,即可雇歌手、琴师随船表演。坐望多情建筑,闲吟风流雅歌,也是一乐!我们一行中有位国家一级演员,是道地的声乐艺术家。这当口儿,是扬国威的时候啊!大家一鼓动,我们的艺术家整整西装,也潇洒地站起来,来了段《重归苏莲托》:“看这海洋多么美丽,多么激动人的心情!看这大自然的风景,多么使人陶醉!……”饱满的底气和出色的共鸣,再加上我们的击掌助阵,他那音嗓越发得势,把歌中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擦船而过的那只贡多拉的歌声和琴声停了,而桥上则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此情此景,人们所感悟到的物情人意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情不自禁地向桥上的游客挥手,而那些游客也热情地向我们致意。桥上桥下成了互相欣赏的一道风景。
我们的船工也兴奋起来,他举起大拇指连连说:“你是东方的帕瓦罗蒂!”说完,他挺着腰板,亮开嗓子也唱了一段不知什么名的歌剧,那已不是一般棹歌,那天赋的好嗓子竟也有几分专业水准。于是,我们的艺术家也来了激情,在温柔起伏的水波上,他们一唱一和,歌声萦回着,荡漾着,顺着水巷弥漫开来,使水城的旖旎风光更添媚人的光彩。
船靠码头,登上圣马可广场,在宏伟壮观的圣马可教堂前,迎接我们的是成千上万的鸽子。回头看,那贡多拉的船工正在笑眯眯地挥手,“欢迎再坐贡多拉!”(附图片)
(压题照片由史克栋提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