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4阅读
  • 0回复

富有实效的探索——台州市发展股份合作制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8-24
第1版(要闻)
专栏:

  富有实效的探索
——台州市发展股份合作制纪实
本报记者沈兴耕
台州,一个知名度本不很高的地方,可是,当我们先后于去年4月和今年8月两次前往采访后,所见所闻,深感这是一方热土,城乡到处一派生机勃勃。
统计资料表明,这些年来,台州的发展是迅速的。“八五”期间,他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4.8%,1996年达到486.59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5.3%,1996年是24.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96年是3558元和63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递增分别为9.6%和13.1%……台州的综合实力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的位次也不断前移:1978年是倒数第二,1996年已上升到前几位。
然而,使我们大开眼界的还是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广泛选择的股份合作制。不知是否巧合:在我们下榻的台州凤凰山庄,主人告诉说,这是农民和有关方面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建造的;吃饭的时候,主人指着桌上的鱼虾说,这些基本上都是农民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捕捞或养殖的;汽车在原野上奔驰,主人指着一个个穿过的隧道说,这些全是政府和农民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打通的……
上述两方面有无内在的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关人士认为,台州的腾飞,原因固然很多,但应该说,股份合作制功不可没!
求实·借鉴·创造
台州的股份合作制,是广大农民从当地实际出发,又借鉴外地的经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别看刚开始时很不起眼,然而,它却为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台州市市长朱福初向我们介绍说,台州地处浙江沿海中部、宁波与温州之间,现有人口533万,其中80%多是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不到半亩。这里50年代和60年代是海防前线,国家很少投资,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也很薄弱,几乎没有什么乡镇企业。直到1978年,台州的国内生产总值仅10.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0元,人称浙江的“省尾”,沿海地区的“第三世界”。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批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在无法就地转移的情况下,50万劳务大军先后走出台州,开赴全国各地。这些外出农民大多有一技之长,而且不怕吃苦,只要当地居民需要,缝衣、补鞋、做豆腐、炸油条、收破烂、卖眼镜,什么活都干。若干年后,一些腰包开始鼓胀起来的打工者踏上了回乡之路。他们带回来的还有信息、技术、管理经验及商品意识。
台州已初步完成了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可是,兴办工业采取什么组织形式最好呢?现成的选择有两种:一是由乡村集体出资创办企业,但台州难以做到,因为集体没有资金。二是由农民个体出资发展家庭经济,但资金有限,势单力薄。正在“两难”之际,台州农民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了:他们采取由几户人家联合起来的形式兴办企业,即所谓“取宁温之长,走自己之路,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
萌芽·发展·提高
据台州市体改委负责人等介绍,股份合作制在台州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萌芽初始阶段,时间是1979年至1984年。台州农村过去曾有过“合伙经商”和“打硬股”的现象,一般都是合资合劳、赢利共享、风险共担的一次性买卖。1979年,台州地区所属玉环县芦浦镇的农民联户兴办塑料加工工业,有的以劳带资搞起合作养殖业,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议论。1982年6月,温岭县工商局率先突破禁区,给牧屿工艺品厂等4家企业核发“联户企业”营业执照;1984年初,正式确认其为股份合作企业,在工商登记中具体表述为“集体(合作经营)”,标志着这一企业形式在台州正式创立。
第二,迅速发展阶段,时间是1985年至1988年。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讲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第一次明确“提倡股份式合作”,为台州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之后,原黄岩县委及台州地委先后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税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到1988年底,台州这类企业已有9000多家,创产值37亿多元。
第三,逐步提高阶段,时间是1989年以来。在发展初期,台州的股份合作制由于受“三缘”(地缘、人缘、血缘)局限,搞“君子协定”的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分配、积累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常常出现“一年合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技术含量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股份合作制要“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共识,在台州上下逐渐形成。通过开展“打基础、上等级”等活动,股份合作制向着完善提高的方向大踏步前进。1990年,台州有百万元以上产值的股份合作制企业1078家,千万元以上的28家;到1993年,百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增加到8000多家,千万元以上的251家,亿元以上的18家。到1996年底,在全市(台州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5万多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已有2700多家达到较高档次,其中200多家已向较规范的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迈进,如中国吉利摩托车集团、中国飞跃工业缝纫机集团等,在全国同行业中也有较大影响。
类型·特点·性质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台州股份合作制现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类型。从企业的演变过程来看,大致有以下四类:(一)自然人新组合型,一般由3户以上有过合作经历的农民直接合股兴办而成,大约占总数的87%。(二)集体企业改组型,约占总数的5%。(三)个体、私营企业转变型,约占总数的8%。(四)政府与政府以及政府与自然人组合型,比例不大。
台州的股份合作制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生命力的特点。
“五共”:共同投资:在企业内部,全体股东以各自经济实力投资,作为注册资金。共同占有:所购置的全部资产归全体股东所有,并按出资额的比例享受权益。共同劳动:企业股东既是资产所有者,又是企业劳动者。共同受益:企业经营成果按国家规定的分配政策,有的归股东受益,有的归全体职工受益。共担风险:企业一旦发生经营亏损或倒闭,亦按出资比例共同承担风险与债务。
“四自”:股份合作制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资源配置上,也完全由市场决定。
“两分配”:企业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工资部分,实行定额计件计酬或劳绩挂钩;税后利润的可分配部分,实行按资分配。
此外,这种股份合作制还有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方法灵活多样等一些特点。
综上所述,台州市委书记孙忠焕等有关人士认为,台州的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经济形式。它具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双重特点,是职工劳动的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资金结合的一种经济形式,既明确了企业财产中的个人股权,又实现了个人财产合作化、集体化,使个人的积极性和集体的优越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公有制在现阶段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集千家资,聚千家力,致千家富”,符合台州市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从经济体制上看,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企业组织形式。
支柱·劲旅·金桥
应该怎样评价股份合作制在台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呢?当地有关同志用三句话回答了我们的提问:台州农村经济的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支劲旅;农民由温饱奔向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座金桥。
事实确是如此。据统计,目前,台州股份合作制和起源于股份合作制的经济组织创造的产值,已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近70%;上交国家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
台州的股份合作制还从当初的乡镇工业,主要是加工工业,迅速扩展到交通、能源、农林、水产、旅游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带动和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制度创新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例如,他们运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筹资打通了32座隧道,使汽车在台州境内告别了翻山越岭的历史。台州还利用股份合作制形式兴办或改造了成百上千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以及文化娱乐中心……
据有关方面测算,这些年来,台州市总共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大约有400多亿元,其中国家贷款仅100亿元,其余300多亿元都是由农民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投入的,约占总数的70%。
股份合作制经济还为100万台州人提供了劳动就业,吸纳了40多万外地民工。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台州人中,有不少是国有企业转过来的富余人员。所以,股份合作制的再一个贡献,就是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经验,而且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到去年底,台州已有57.8%的国有企业、75.6%的二轻工业和90%的乡镇集体企业转换了经营机制,而且多数为股份合作制形式。
台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已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在逐步支撑起台州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个局面,广大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巨大实惠,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这座金桥,由温饱稳步跨向小康!
尊重·引导·服务
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政府是否可以不管呢?“当然不是!”去年刚由台州市委书记调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的黄兴国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作出了坚定的回答。他认为,政府在这方面确实有个怎么管的问题。台州的做法主要是三条,即:理思路,定政策,造环境。首先是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和选择,慎重对待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情况,切实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就拿台州的股份合作制来说,当时社会上的看法不尽一致。然而,原地区的领导同志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股份合作制“合情、合理、合意”(即合市情、合道理、合民意),应该允许群众大胆地去试、去闯,并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及时颁布了“鼓励、支持、引导、管理”八字方针。
为了使股份合作制健康发展、逐步提高、不断完善,台州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制订了许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1992年以后,他们一方面要求企业搞好建章立制,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分配制度,包括提取公共积累;一方面引导企业“四上一提高”,即经营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管理上台阶,提高经济效益。台州还组织实施“131”工程,大力培植“小巨人”企业,以此为基础带动提高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这些举措实施时间不长,但效果是明显的。1996年,台州有46家企业产值超1亿元,税利超1000万元;有25家企业被列入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属于股份合作制或起源于股份合作制的。
台州市的各级党政部门,还为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服务、指导工作。所有这些,对于促进台州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无疑起了极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