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金融动荡新焦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1-21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金融动荡新焦点
徐宝康王林昌
11月19日,韩国金融动荡加剧,负责经济事务的副总理易人,这表明韩国政府解决金融危机的紧迫性和韩国金融动荡的严重性。
自10月份韩国金融市场出现动荡以来,韩元下跌,股市急挫,利率猛升。到本月19日,韩元与美元汇率再次下跌到1035∶1,又创历史新低。由于汇率下跌,韩国企业已蒙受3万亿韩元的兑换差额损失。韩国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再次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国际金融界的人士担忧,韩国经济滑坡可能引起继泰国金融危机后的连锁反应。
从表面上看,韩国金融动荡与泰国金融危机不同。当泰国金融危机爆发时,韩国原副总理姜庆植还信心十足地说,“韩国是韩国,泰国是泰国”,财政经济院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韩国绝不会成为另一个泰国或墨西哥”。
但是韩国的经济学界近来提出一个新观念,认为经济发展模式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会生“癌症”,而发展模式之癌,就是金融危机。任何国家只要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金融就会成为抗癌剂,反之就会产生金融危机。
韩国发生金融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韩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70年代,韩国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即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内实行“官制金融”体系,由政府“保驾护航”,在政策、金融等方面刻意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在外部则依赖美国市场以及与日本在出口上的竞争。80年代,韩国利用日元升值,在出口汽车、化工产品、造船、半导体等方面获得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汉江奇迹”。
然而,自1992年起,韩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去年,韩国国际收支状况显著恶化,经常性项目收支逆差高达237亿美元,债务超过1000亿美元。“韩国病”的蔓延,导致大企业的连锁倒闭;金融机构呆账、坏账剧增;韩元对美元不断贬值,1995年以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已下跌了30%以上。今年11月初,当韩国金融市场乌云密布时,政府曾决定从30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拿出100亿美元保卫韩元,但是不久政府便放弃了这一努力。政府被迫放弃干预外汇市场的举动,表明韩国昔日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危机,遇到了种种的挑战。
第一,冷战时期韩国赖以生存的外部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靠美国市场来发展韩国经济的“缝隙”已经越来越窄。在大国经济战略和国家关系进行重新调整的时代,韩国失去了推行外向型经济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即外部市场的支持。
第二,世界性的无疆界经济的发展,使韩国的外向型经济进一步被锁定在被股市环境所左右的位置,出现日本经济打“喷嚏”,韩国经济就要患“感冒”之说。韩国经济在这种外部环境中已无法保持长期稳定发展。
第三,昔日在政府“保护伞”下,大企业盲目扩张,“高成本,低效益”的经营方式和滞后的金融改革,使经济结构矛盾日益突出。韩国在抓大放小上的失误以及“官制金融”和对债券市场、外资流入的严格限制,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且难于承担金融风险的袭击。
韩国对自身发展模式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并不是没有察觉,早在1992年初不少经济学家就呼吁必须转型,一批大企业率先实施了“世界化经济”战略,力图摆脱以往单纯依赖美国市场的“独木桥”,在世界各地开拓新的市场。然而,由于政府政策不力,金融改革滞后,企业大批倒闭,积重难返,最终还是没有逃脱金融动荡、经济危机加剧的厄运。
目前,尽管韩国新任副总理林昌烈已走马上任,并拿出了一系列稳定金融的具体措施,但是否能达到其预期目的,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