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学农爱农务农东北农大培养“永久牌”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1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学农爱农务农
东北农大培养“永久牌”人才
本报讯东北农业大学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改革,探索办学新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人才,为黑土地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贡献。
东北农业大学针对“学农不务农”这个长期困扰农业教育的问题,在招生制度上,采取了定向招生、限制城市考生、招收有农业实践经验的考生、对口招生和第一志愿加分等办法,在“进”的环节上奠定人才通往农业第一线的基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思想教育,在“育”的环节上培养适应农业需要的人才;他们特别重视抓好毕业教育,通过组织毕业生深入农村、农业生产第一线实地考察、树立典型,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召开分配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话会、跟踪回访等方法,在“出”的环节上保证人才输送渠道的畅通。据统计,1990年以来,东北农业大学分配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81.5%,到边远地区和农场系统的平均每年120人左右。据调查,这些年来,东北农大分配到基层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在安心务实地干事业,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反映说:“东农为农业培养的学生是‘永久牌’的,不是‘飞鸽牌’的。”
几年来,东北农大还为黑龙江省培养了5000多名函授专业毕业生,他们被分配在全省各地,90%以上在农业生产的基层单位工作,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管理中的骨干力量;还与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合作举办县长、农委主任、乡镇长、农民企业家、县乡机电人员和财会人员培训班,已累计举办了40期,培训2500多人。通过专科职业技术教育,已培养340名毕业生,全部在县、乡职教中心和农职高中任教,为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发挥着骨干作用。
东北农大多年来定期组织师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咨询,普及科技文化知识。自1989年以来,他们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营、“科普之冬”专业小分队等形式深入到全省3000多个乡镇,累计2.4万人次。其间,直接受益的农民达20万人次,推广科技成果150项。(高青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