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加强进城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14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加强进城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民工潮”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进城民工约有八千万人,其中跨省市流动的约五千万人。他们主要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中小城市流动。在进城民工中,百分之八十左右是十八至三十五岁的青壮年,百分之七十左右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他们在城市主要从事建筑、纺织、装卸、环卫、个体工商和家庭服务等工作。
十几年来,进城民工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在建筑、环卫等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行业中已成为主力军;他们把劳动所得寄回家乡,为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大量资金;他们往来于城乡之间,成为城市现代文明下乡的桥梁;他们在城市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回乡后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接受工业劳动的训练和工人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后备军”;他们增强了工人与农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成为新时期的工农联盟新的纽带。
由于进城民工数量大,就业范围广,不少人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跟上,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针对农民大量进城务工所反映出的问题,各地为对民工进行思想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有的效果比较好。但总的说来,这方面还十分薄弱,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劳动力流动日益增加的现状和趋势很不适应。这种情况如继续下去,不仅民工难以较快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必然要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并指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八千万进城民工绝大多数是十八至三十五岁的青壮年,因而他们理所当然地应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由于这个群体的数量巨大,居住分散,流动性强,所以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采取措施,统一对进城民工管理和教育工作的认识。对于进城民工,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使全国,特别是进城民工和输出民工较多的地区和部门都能认识到,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进行产业结构、劳动力以及人口分布结构的调整和变动。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在加强管理,努力做到有序流动的同时,加强进城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接受工人阶级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减少矛盾和痛苦,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加强对进城民工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指定牵头的部门。进城民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涉及许多部门。是否可以在党委统一领导之下,指定适当部门牵头,就进城民工思想道德建设问题,邀集各有关部门作出统一协调的规划;或者由劳动和治安管理部门、文化教育部门以及工青妇团体共同组成一个管理与教育相统一的领导机构,在党委领导下,负责领导和协调工作,并由其他部门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做好工作。
第三,动员有关的组织、部门和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根据需要,制定若干有利于进城民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办法和措施。例如,规定进城民工临时党团组织关系转移办法;规定在进城民工中组织工会或吸收他们参加工会组织的办法;规定使用民工较多的单位必须承担对民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为进城民工提供读报、借阅图书、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方便;为进城民工出版适合他们需要的书籍和报刊;为进城民工提供学习、进修和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表彰表现优秀的进城民工,等等。
第四,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国民工工作会议或进城民工管理、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以推广各地好的经验。也可以召开部分省市和有关部门参加的“进城民工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以便总结经验,探索对民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此文系徐惟诚、卢之超、朱元成、金开诚、李峰、蔡义江、黄景钧、李汉秋、王庆成等九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的发言,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