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累断筋骨口含泥——追记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19
第10版(科技)
专栏:

  累断筋骨口含泥
——追记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
葛耀伦
他92岁了,还弃家别子,孤身奔波在四川长宁县山乡,与土地相濡以沫;他顽强地同胃癌、肺癌搏斗,用他那颤抖的手,珍分惜秒,给后人留下了土壤科学的文献;他用祖国和人民给他的奖金,创建起中国第一个生态农业博物馆;他以中华民族的赤子之心,60多年苦苦研究着中国的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痴迷地爱到累断筋骨口含泥,直至1996年10月21日肺癌晚期才被西南农业大学的领导强行接回重庆,住进医院,终因病情恶化而于11月4日逝世。他就是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教授侯光炯。
侯老逝世后,大地含泪倾诉着他的故事。1935年,刚到而立之年的侯光炯就代表中国土壤学界在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上宣读了《水稻土层次形态与生产力关系》,这是他为中国农业土壤学奠基的第一锹土。文中鲜明提出的土壤科学直接为农业服务的观点,可以说是他确立一生研究志向的宣言。
新中国成立后,他深入云南西双版纳的莽莽丛林中,查清了这一地区适合橡胶种植土壤资源及地形部位,为我国开辟了第二个橡胶生产基地;他踏遍巴山蜀水,写出了《四川盆地内紫色土的分类与分区》的研究报告,在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侯光炯太“痴”迷泥土了。当年陪新婚妻子逛王府井,走到半路他却摆弄起冻土来,差点将刚来北京的妻子搞丢了;路过长沙,女儿带着外孙女赶到机场去看他,外孙女特地送给他一袋袋糖和水果,把他的旅行包塞得满满的,没想他偶然看到候机室外一棵树四周的土壤十分潮湿,只有新栽的香樟树周围泥土非常干燥、疏松,便急忙打开旅行包,东翻西找,找不到适合的袋子,于是一古脑儿倒掉糖果,把两种不同的泥土装了一袋又一袋。
外孙女看见撒在地上的糖果不解地问妈妈:“外公咋不要糖,偏要带包土。”当妈的哭了:“土壤才是你外公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啊!”1979年侯光炯又是一头扎到长宁县农村,开始了“自然免耕法”的试验研究。
这是针对冬水田泥脚深烂、土温低、冷湿害重,妨碍水稻生长和闲置期长,造成光、热、土、水资源浪费而创造的一种新的耕作技术,又打破了千百年来我国农民沿袭的多犁多耙、精耕细作的传统栽培技术,实行连续垄作、免耕、植被、浸润,以保持土壤水、热、肥、气与作物生长需求间的协调,达到高产稳产。这项科研成果进行了7年,7年中他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只休息4小时;7年中他没享受过一天天伦之乐,既没有去看望过儿女,也不准儿女来看望他。孩子们实在太想念父亲了,一年春节,散居在北京、长沙、桂林、重庆的儿女们集中对他发出通牒:要么回家团圆,要么儿孙一起到长宁来共度春节。接信后,侯光炯急了,立即拟了一份加急电报:“春节我离不开相岭(现竹海镇),也不准你们来干扰我。”措词强硬,儿女们傻眼了,只有小女儿侯小翼不听令,带着幼女年三十从千里之外的桂林赶到相岭。刚跨进父亲住地,就被父亲严肃地训了一顿,“哪个叫你来的,告诉你们了嘛,春节我很忙,马上回去,不要来影响我的工作。”小女儿哭着央求:“好多年了我们一家没有吃过一顿团圆饭,孙女都上小学了,还没见过外公是啥样,你总说你忙,我来帮你干点抄抄写写的活还不行吗。”跟随在他身边多年的老区长雷雨田至今还难忘那酸楚的一幕。哭声惊动了院里的教师、学生和区委干部,大家围着侯老给小翼求情,才获准住了一晚。
自然免耕技术成功了,这是一项先进的开创性的研究,是对水田土壤传统耕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它科学地解决了稻、鱼、萍和水旱作物配套之间的矛盾,开辟了水田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具有国际水平。这项成果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水田自然免耕技术”列为农业五项配套技术之一,全省推广,中国南方17个省市来长宁取经学习,推广面积已达5000多万亩,增产幅度达15%至30%,直接经济效益在20亿元以上。(附图片)
图为侯光炯院士在室内观察水稻根系生长情况。本报重庆记者站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