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伊顿”何以破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17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伊顿”何以破产
邹德浩
2月27日,加拿大最大的百货公司伊顿公司因资金周转不灵,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在未来的重组规划中,至少要关闭过半数分店,裁减数千员工。消息传开,举国震惊,许多忠实的顾客简直不敢想象,没有这个与加拿大建国历史几乎同样长的百货公司,加拿大人的日常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伊顿家族拥有的这家百货公司创建于1869年,在全加各地有86家分店,雇员1.5万人,一直被视为加拿大零售业的象征。但该公司自1988年起,业务状况一直呈衰退窘象,5年内销售额减少了5亿加元,仅去年就亏损1.2亿加元,债务累计已达3亿加元,虽已卖出不少物业,仍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
这家百年老店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自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以来,加经济一直低迷不振,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只有1.4%,失业率一直在9%和10%之间徘徊,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尚未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而个人债务负担却越来越重,结果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购买力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伊顿这类走高档路线的大型百货公司,自然首先受到影响。
其二,最近几年加零售业竞争更趋激烈,尤其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给加零售业带来了巨大冲击。30多家有实力的美国零售商相继在加各大中城市开店,仅渥太华就有数家“沃尔玛”为代表的连锁店开业,它们以物美价廉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了大批顾客,去年销售额上升8.6%,在全加市场占有率成倍上升。相反,伊顿的市场占有率却从鼎盛时期的50%以上,跌到如今的12%。
其三,目前北美地区的消费倾向是,顾客在连锁折价商店购买一般商品,到各类专卖店购买高档或专类商品,在伊顿这样高档、豪华型商场内则是逛的多、买的少。伊顿公司未能适应新的消费趋势,也就难免有今日之挫。
伊顿公司在北美百货业零售史上有过辉煌业绩,并首创讨价还价、记帐、现金交易、不满意可退货、使用信用卡等服务项目,其“保证顾客满意,否则原银奉还”的信条更成为后来商业界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在加拿大人眼里,伊顿和皇家骑警、枫叶一样,同为加拿大的标志,人们谈及购物时,都不说买东西,而是说“去伊顿”,因此,伊顿已成为加拿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难怪一女顾客表示,如今失去伊顿,“真是我们的一大耻辱”。
在过去几年里,加各种高档、豪华商店已陆续关闭300多家分店,解雇员工1万多人,伊顿只不过是零售业激烈竞争中的最新受害者。今天,对于广大工薪阶层来说,他们进商店更关注的是商品质量和价格,而不是看重商场的气派和豪华。历史上一些不曾被人看好的专卖店,如经营五金工具的“哈德威尔公司”,专卖玩具的“托尼斯阿斯公司”,以及以经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加拿大轮胎商店”,等等,经过数十年风风雨雨,不但没有被伊顿这样的大型超市挤垮,反而扬长避短,以精品多、品种全、质量高、成本低、价格廉的特色,在市场上保住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伊顿的破产和中小型专卖店的兴旺,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在风云多变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突出经营特色才能吸引和抓住消费者,否则,只会使路子越走越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