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走规范化经营之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崛起的奥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02
第1版(要闻)
专栏:

  走规范化经营之路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崛起的奥秘
新华社记者汪洪洋本报记者谢国明
编者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各行各业都要讲规范,要加强行业自律和管理,坚决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各种违规行为。谁在规范化管理方面走在前面,谁就能有效地赢得市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走规范化经营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世纪之交,面对世界保险巨头急切的抢滩潮头,中国保险业正在努力回答这样的问题:“开放还是闭守?束手还是奋起?”
我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企业——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迅速崛起引人注目。这家最早从传统旧机制中脱胎而出的保险企业,诞生头五年,保险业务收入每年增长50%以上;1996年保险业务收入达98.2亿元,又比上年增长48.41%。“太保”获得迅速发展的奥秘在哪里?
率先探索商业化改革之路
1991年4月,“太保”在交通银行各地分行保险部基础上创立,总部设在上海。其名字源于40年代重庆交通银行爱国人士创办的“太平洋保险”。
时任“太保”董事长的戴相龙提出,我国保险业的改革一定要走商业化道路。改革目标是打破传统机制,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新体制。
“太保”采取了新中国保险史上未曾有过的大动作:股份制、商业化。最初的股份制走的是全国各地财政入股交通银行又间接地投资于“太保”的路子;1994年末,“太保”经批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定向募集资本金,直接吸引了157家社会股东,资本金增长到10亿元;次年8月,再次吸引了包括吉化、辽河油田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129家新股东,总资本金扩大到20亿元,控股股东为交通银行。在此基础上,“太保”理直气壮地宣布,要“建设一个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业保险企业”。
可以称之为“换血”的这个举措,其意义在于将传统保险体制下的一部分生产力从计划体制中释放出来,形成我国保险行业改革之初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
很快,“太保”将自己的商业活动率先拓展到了国际航空航天领域。1994年1月,“太保”与香港亚太通信卫星公司签署了保额达1.2亿美元的亚太一号通信卫星发射险及保额为1亿英镑的第三者责任保险合同,成为第一家进军国际卫星市场的中国保险公司。到目前为止,“太保”已承保7颗卫星,总保额为5亿美元和4亿英镑。多年为“太保”国际业务奔走海内外的副总经理邵党娣感慨万分:“中国保险业终于走上了国际舞台。”
“太保”的手笔在一步步变大。保额30亿元的贵州天生桥水电站、保额20亿美元的国内八大国际机场、保额14.6亿元的三峡建安工程、保额4.4亿美元的亚洲第一高楼88层浦东金茂大厦,以至保额达5亿元、轰动海内外的中国首次珠海国际航空展,等等。
商业性的人寿险上门拓展业务也从无到有。在美国“友邦”保险将这种现代营销方式带进中国,引起巨大冲击波之后,“太保”以自己商业化和全国性优势,迅即奋起竞争。一年多时间,活跃在江南塞北的“太保”营销员就从2000人发展到3万人,年业务收入达38.6亿元。
规范化:保险业竞争最有力的武器
仅仅六年时间,“太保”就建成一个覆盖全国除西藏、宁夏、内蒙古、青海、台湾以外的26个省、市、自治区80多个中心城市及其广大腹地,并在美国和香港设立两家子公司的大型保险企业。它的发展如此高速高效,其安身立命之本只是三个字:规范化。
总经理林中杰谈到“太保”规范化经营时说:“中国保险业与外来保险业竞争最锐利、最长效的武器,不是其它,而是规范化。当前,谁能及早和自觉地抓好规范化,谁就能在竞争和发展中夺取主动权。”“太保”率先提出规范化,几年来坚持走自己的路,顺应了世界保险业发展的主流,在中外保险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
创立之初,“太保”有过缺乏规范营销意识的深刻教训。那是他们在上海率先推出一项管道煤气安全新险种。市民每家每天只需缴纳一分钱,就能在一旦煤气事故之后获每人最高2万元的赔偿。这本是个很好的商业点子,可是由于只采取了委托煤气公司在收费单上附收保险费的做法,结果投诉不少,“太保”的一片好心反而被人讥为“乱收费”。“太保”及时吸取教训,“亡羊补牢”,现在这项服务已成了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的名牌保险项目。1994年,“太保”在全国保险界首次提出《关于建设规范化商业保险公司的若干意见》:面对即期潜力至少达几万亿元的全国保险大市场,发展商业保险必须走规范化之路,一是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严格规范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活动;二是必须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合理监管;三是必须密切关注世界市场,逐步和国际通用保险规范接轨。
时至今日,“太保”已初步完成了它的规范化基础建设:确立了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及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度;完善了全国性机构网络;实施了财产险、人身险分业经营;建立了风险、业务、资产、财务、机构、人事六大管理体系,以及配套的承保、理赔、核赔制度,险种条款和费率统一核准制度,资产质量考核和保值增值制度,险种效益核算制度。
规范化的经营战略使“太保”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1995年,亚太2号通信卫星升空爆炸,赔付金额达1.6亿美元!举国上下、海外同仁无不关注主承保人中国“太保”的命运。当时“太保”的资本金还不到20亿元。然而,仅仅50天时间,比合同规定期限提早近百天,“太保”就如数支付、划算了全部赔款。“秘密”何在?林中杰微微一笑:“规范化分散风险帮了大忙!”因为,“太保”按国际惯例早就将卫星保险的大部分风险向国际保险市场实行了分保。这一年,“太保”仍然盈利5.6亿元。五年多来,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和国际惯例的“太保”,以高效的风险管理,累计分散风险近2.3万亿元。
信誉和人才:规范化管理的两个关键
“太保”以及时、规范的理赔,圆满处理了多次大面积水灾、特大空难、火灾等重大赔案,向社会提供风险补偿达70多亿元,赢得了“雪中炭”、“雨中伞”的美誉;以优质服务赢得了市场。
1996年夏,我国广西、贵州、浙江、辽宁、云南、河北等地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工业重镇柳州,洪灾当天,“太保”柳州分公司就出现在灾区;桂林、南宁、青岛、承德等10多个太保分支机构的140多名查勘理赔专家,奉总公司调度星夜兼程;数千万元预付赔款火速划拨柳州;“太保”副总经理李学千、施解荣先后飞抵现场指挥。在全国最大的铝制品生产企业——抚顺铝厂,“太保”理赔人员冒着电解铝槽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进入灾情最严重的现场查勘,及时获取了定损、理赔的第一手资料。“太保”按章规范理赔,同时又时时处处注意社会信誉和形象,五年多累计捐助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达600多万元。
坚持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关键在于人才。林中杰说,对人才,“太保”立足于建设:一是瞄准“星”级水平,开设海内外“课堂”造就拓展航空航天、高新科技领域市场的高级保险人才;二是“全国选拔赛”,放开视野全方位选用、配置多层次人才;三是“双向淘汰制”,公司可以解聘,员工可以告别;四是勤工勤学,大面积普及国内外保险、外语、科技、政治新知识;五是建立“熔炉式”系统性培训基地。
更广,更深,更加开放的“太平洋”
1997年给生机勃勃的中国“太保”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这一年,香港的回归将使“太保”通过开设在港的子公司“窗口”吸纳更多海外保险市场的新鲜气息;“太保”伦敦代表处将正式挂牌,从而使“太保”在世界最发达保险市场崭露头角;“太保”总部将从上海西南一隅迁入外滩金融街。
在新的一年里,“太保”的事业和管理水平在广度、深度和开放度上都要有一个新的突破:1997年保险业务收入目标定为130亿元,力争达到140亿元;利润7亿元,力争达到8亿元。
这是一个很有气魄、很有挑战性的目标。须知“太保”保险收入的结构目前还是产险占了61%,而从国际保险市场看,自1978年至1992年的17年间,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的非寿险企业都是微利甚至亏损的。新的招数之一便是调整结构。重点在抓大项目、抓涉外险、抓人身险。此外,优化险种结构、更有效地利用保险资金等“深加工”手段也是实现高效增长的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为保险业开辟了大量新生保源:市场利率变化、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变革蕴藏的巨大市场机会等,这一切都已进入“太保”的视野。
然而,规范化始终是“太保”的立司之本。随着事业扩大,还必须将规范化贯穿到整个公司发展的全过程中去,贯穿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任重而道远。(附图片)
压题照片: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将迁入外滩金融一条街。申置焕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