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沿着小平同志开辟的航道奋勇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25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沿着小平同志开辟的航道奋勇前进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党组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关于船舶出口指示20周年。在纪念这一时刻的时候,全国数十万造船职工,更加缅怀小平同志为船舶工业发展做出的丰功伟绩。
我们不会忘记,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围绕“风庆轮”事件与“四人帮”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所表现出的大无畏品格。
我们更不会忘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小平同志就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果断、及时地做出了“中国的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振兴船舶工业,跻身世界经济大舞台,指明了航向。
20年过去了,可以告慰小平同志的是,我国船舶工业已经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他老人家提出的“中国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的目标实现了。
伟人虽逝大业存,再创新绩慰英灵。这是发自造船职工内心的呼声。
“十年动乱”刚刚结束,船舶工业积重难返,举步维艰,出路何在?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有出路,要有信心。”
“十年动乱”之后,船舶工业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处于崩溃的边缘,大部分工厂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遥望神州,面向苍茫大海,船舶工业向何处去?这是萦绕在每个造船人心头的一个沉重问题。
1977年12月6日,对于船舶工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日子。小平同志在接见三、五、六机部(船舶总公司前身)和国防科工办主要负责同志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次年6月28、29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造船工业应该打进国际市场。我们造的船比日本便宜,一定要竞争过日本。总之,国际市场有出路,要有信心。”
这一战略决策,为船舶工业指明了方向,揭开了船舶工业保军转民,开拓国际市场的序幕。
打进国际市场,对于长期闭关锁国,一直以军工生产为主的船舶工业来说,谈何容易!不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军品任务锐减,企业无米下锅的困境又无法摆脱。小平同志在听取六机部领导汇报后,积极支持船舶工业首先选择香港作为突破口的决策,并在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多次会见香港船东,亲自做他们的工作。小平同志在同世界著名船王包玉刚的谈话中,从香港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谈到振兴民族造船与航运事业,逐步坚定了包玉刚在内地订船的决心。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很快同包玉刚签订了1亿美元的出口船合同。这一举动在世界航运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促进了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的香港市场的开拓。随后,著名实业家李嘉诚、曹文锦、何洪、赵世光和后来首任香港行政长官的董建华等,纷纷转向内地订船。自1980年签订首艘出口船合同,到1982年的两年间,我们共签订8.2亿美元订单,相当于同期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两倍。1982年1月,国产第一艘出口船历经太平洋、大西洋恶劣海况的考验,首航成功。英国劳氏船级社主席评价说:“‘长城号’的出口,开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新纪元。”小平同志知道后,高兴地称赞:“你们的合作是成功的。”
20年来,香港船东共向内地订购220多万吨船舶。香港市场的打开,为船舶工业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船舶产品现已进入包括希腊、挪威、美国、英国等前八位世界主要航运大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连日本、韩国两个世界造船大国市场,也实现“零”的突破。朱基副总理感慨地说:“过去认为船舶出口是想都不可想的事情,现在真正出口比较好的还是船舶工业。”“船舶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国际市场强手如林,与国外技术上又相差20多年,船舶工业靠什么去竞争过别人?小平同志坚定地指出:“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就要全部引进,要彻底革命,不要搞改良主义。”
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实力上的竞争。70年代末,我国不仅对“文化革命”遗留下来的“左”的错误倾向尚未肃清,而且造船技术、水平上与国外相差20多年。船舶工业能否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在船舶工业内部也举棋不定,缺乏信心的时候,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大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成熟技术,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的思想。1977年12月6日,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78年6月,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一致的。引进就要全部引进,要彻底革命,不要搞改良主义。”
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我们集中资金,重点引进了50多项世界名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软件)和船型设计制造技术,先后收集了世界七大著名船级社的上万个造船标准和技术规范,翻译、出版8900万字国外标准、规范及有关公约。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新制订或修订了国内造船技术标准,使之向国际标准靠拢。沿海骨干造船厂率先与日本造船企业对口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从工艺技术、操作规范到各种规章制度、现场管理等,全部按国际规范要求实施。
在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同时,我们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不仅迅速缩短了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为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而且摸索出一条“出口引进,改造提高,扩大市场”的新路。现在,我国建造的船舶,已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船舶设计技术已能自主创新,做到“建造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国内自行开发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含量的新型船舶已批量出口,受到国际航运界高度评价;以低速大马力柴油机为代表的关键配套设备,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并已整机出口。船用配套设备长期靠从国外进口的历史已经结束。
面对实力强劲的发达国家对手、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船舶工业生产手段十分落后的局面,怎样参与实力悬殊的国际竞争?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讲:“造船工业最大的问题是改造问题”,“要彻底改造,就是要搞成新厂。”
造船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市场竞争主要又在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我国由于长期按照军工生产进行资源配置,船舶工业原有以万吨级以下为主的造船设施和能力,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对大型船舶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也不能按照国外的发展模式,进行大规模建设。发展船舶工业必须扬长补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小平同志早在70年代末就要求船舶工业按照集约增长的方式发展。1978年,他在听取六机部和海军领导汇报时指出:“造船工业最大的问题是改造,要积极地引进技术,这样搞起来就快了。”接着,他又说:“多花点钱可以。江南厂改革,包括船台、船坞、码头等等的改造。改造不搞改良主义,否则牛不像牛,马不像马,江南厂、大连厂都要彻底改造,就是要搞成新厂。”
小平同志的指示,使我们豁然开朗: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不能靠铺新摊子,而是要通过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的作用,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从80年代初开始,我们便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沿海骨干船厂和关键配套厂进行了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迅速改变了大型造修船能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初步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分布合理的船、机、仪配套,大、中、小船舶并举的造、修船格局。我国现已具备了建造和修理30万吨超大型船舶的能力。六家骨干船厂跨入世界大、中型船厂的行列。江南、沪东、大连等五大船厂经过技术改造后,新增造船能力48万吨,造机能力3.7万千瓦。与建同等规模的新厂相比,投资节省一半,周期缩短1/3。与80年代初相比,船舶总公司造船能力由80万吨上升到250万吨,增长两倍多;万吨级以上船舶占造船总量的85%;实际出口由0.8亿美元上升到13亿美元,翻了几番。20年来,船舶工业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总和,仅相当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一年的投资,但我国船舶工业的增长速度,却远高于它们。这就充分证明了小平同志思想的正确性。
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小平同志及时提出,要组建造船公司,要学会管理。
船舶工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如何参与国际竞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我们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1979年,小平同志最早提出了要组建造船公司的设想。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怀下,船舶工业率先在全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六机部与交通部部分企业合并,组建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公司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实行权利、责任、利益三统一,并把工业同贸易、军品同民品、造船同修船、科研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经济的办法,走联合发展之路,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经济实体。船舶工业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2年8月,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件事时,高兴地说:“造船工业改组为造船公司成功了,这就把许多矛盾解决了,也把六机部、交通部多年的公案解决了。”
小平同志在强调改革的同时,十分重视管理。1978年,他就指出:“技术水平决定管理水平。我们普遍不会管理,包括我们在座的在内。”他多次告诫我们要重视产品质量,他说:“质量不好,是要死人的,要寸步不让,要有改进措施。”他对海军的同志说:“质量不好,根本不接收。宁肯少,没有,也不要破烂货。船不好,只有打六机部的屁股。”
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我们始终把改革和加强管理作为推动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现在,我国的造船周期大为缩短,船舶建造质量可与韩国媲美,接近日本,质量、价格、周期等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指标超过世界先进造船国家。我国军船建造技术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小平同志对船舶工业改革、开放、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是他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工业部门的生动体现。船舶工业正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了小平同志这一系列指示,跻身于世界经济大舞台,经受国际市场风雨考验的实践,回答了民族工业如何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这就是:要敢于冲破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大胆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通过改革、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在与国际强手的竞争中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促进本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这是振兴民族工业的必由之路。
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同小平同志一样时刻关怀和注视着船舶工业的发展,江泽民、李鹏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视察船厂。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质量为本,走向世界”,鼓励我们沿着小平同志开辟的航道奋勇前进。
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