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27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综述
本报记者李宏伟
历史进入1995年,当“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如火如荼之时,又一项浩大的“工程”,在中华大地悄然铺开。这就是“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它是建国以来,中央专项资金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教育扶贫工程。
它的诞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燃起希望之光,揭开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历史篇章。
工程背景:穷国办大教育的缩影
回眸共和国教育发展史,不难看出,尽快普及初等教育,一直是党和政府追求的目标。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1年,教育部提出“从1952年开始,争取10年内基本上普及小学教育”。1961年2月,在经济困难时期,再一次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尽管全国各地情况极度不平衡,至今小学教育尚未完全普及,但是,发展速度之快,入学率之高,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也是少有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4年,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4%,文盲由建国初期占人口的80%下降到12%。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经济落后和沉重的人口包袱,使得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目前我国有2.17亿在校生,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校生的总和还要多。由于“分母”太大,教育经费虽逐年增加,但按人均一算,便显捉襟见肘。仅以1994年为例,国家教育财政拨款883.98亿元,加上其他渠道筹资604.8亿元,共计1488.78亿元,人均却不足125元。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均教育经费已达上千美元。国家教委提供的情况表明,我国财政用于基础教育的经费,小学生人均不足240元,这笔经费一般只能保持教师的“人头费”。这还是全国平均水平,而在那些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条件之差可想而知。
与“马太效应”相似,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在教育上的差距越拉越大。贫困地区的现实是“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靠天吃饭,财政比较困难,办学条件有限”。如今,在黄土高原、在崇山峻岭、在辽阔草原,在地图上无法找寻的许多贫困角落,“窑洞学校”、“草棚学校”、“马背学校”依然存在;缺图书、短仪器、少师资相当严重;未曾进过学堂的牧羊女、放牛娃比比皆是。同发达地区教育相比,落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经济贫困和教育落后,往往是一对“怪胎”:相伴而生,相互掣肘,恶性循环。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完成本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但是,倘若没有外部财力支援,仅靠贫困地区自身勒紧腰带办教育,确非易事。在许多贫困县,教育经费虽然已占财政支出的“大头”,但多是“吃饭财政”,基数小得可怜,摊到每所学校,每个孩子头上,仍是杯水车薪。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犹如一块久旱的土地,急待滋润!
工程蓝图:表明我国政府的决心
面临世纪之交,每一个国家都把竞争的目光投向21世纪。而这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争、教育之争!
古人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今天的教育,就是21世纪的中国。
90年代,党和政府又一次选择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庄严宣告,到本世纪末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代表整个民族发出的洪钟之声,这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石。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何其艰难!难就难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这是一块“硬骨头”,也是一块“最难啃而又必须啃的骨头”。
为帮助贫困地区克服实施义务教育的困难,1995年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国家教委、财政部决定联合组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财政从1995年起到2000年,逐年增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款,6年间将达到39亿元,同时,要求地方各级财政拨款与中央财政专款的比例一般不低于2∶1。这意味着,到200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向贫困地区投入教育资金总额将超过100亿元。
根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工程”将集中财力打攻坚战。这场攻坚战分三个“主战场”:
一片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吉林。二片地区:陕西、山西、江西、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四川、安徽、福建、海南、黑龙江。三片地区: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
专款重点:投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贫困县;部分投向经济确有困难、基础教育发展薄弱的省级贫困县;优先投向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使用原则:集中投入、重点突破、连片开发、保证效益,建一所,成一所。
工程目标:到2000年完成时,绝大多数项目县将实现普及小学义务教育,一部分可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与有关省的负责同志座谈时说:“我们宣告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表现了我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
工程实施: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问世之后,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在谈论“后发优势”,谈论“跨越式”的发展,谁都希望依靠新技术提供的难得机遇,一举赶上和超越发达国家。然而,冷峻的现实告诉人们:也许我们能够在某些方面后来居上,而总体上的超越绝非可以“速成”,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把数以亿计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背景,党和政府在中央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挤出巨额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不啻一声春雷,给贫瘠的土地带来了希望。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工程”伊始,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欣然题词,要求认真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1996年5月7日,国家教委、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分别同“二片地区”12个省政府签订了实施目标责任书。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扶贫攻坚战役全面展开。从黄土高坡到淮河两岸,从偏僻山寨到广阔平原,处处都涌动着新一轮办学热潮。
人口大省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财政向教育倾斜,宁可减少其他投资,也要确保工程资金配套。遭受洪水袭击的河北省提出:“像抓经济项目那样抓好义务教育工程,配套资金分文不减。”在湖北,一些行动迟缓的县市被省里点名批评。西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经济不发达省区,项目试点进展顺利。
“不盖则不盖,一盖管几代”。许多地、市、州、县核减事业单位经费,压缩其他开支,停建缓建其他基建项目,集中财力保义务教育工程。一些乡镇挖潜截流,调动一切机动财力,有的卖掉了乡政府的小汽车,停建了办公楼……
各级政府资金的集中投入,进一步唤起了贫困地区的办学热情,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出工出力,加入到项目学校建设之中。在这些地方,到处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场景,涌现出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当一座座学校竣工时,一个个村寨沸腾了。人们满含热泪,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欢腾的场面不亚于过年。旧学堂变成了新校舍,破教室换成了教学楼,牧羊女背起了新书包,放牛娃坐进了新教室,穷乡僻壤书声朗朗,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庞大的工程。有关专家初步预算,到2000年,至少可新建小学21000所、初中3500所,修建、改建学校会更多,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条件将大为改观。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投入117亿元,而是将涤荡残存在山野乡村的贫穷、愚昧和落后,代之以富裕、文明和进步,使整个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