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1∶10∶100——洪绂曾从科技威力谈到“农业科技推广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27
第2版(经济)
专栏:牛年开春话农业

  1∶10∶100
——洪绂曾从科技威力谈到“农业科技推广年”
本报记者夏珺
岁岁春耕,今又春耕。岁岁耕耘盼丰收。农谚说,“牛马年,好种田”。今年是牛年,农业已连续两年丰收,要夺取“三连冠”,恐怕牛年的田也不那么好种。那么,靠什么去争取今年农业的丰收呢?
日前,记者走访了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洪绂曾副部长言简意赅地说:“要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就必须抓住科技这个‘牛鼻子’。”
近年来,我国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不断提高,1995至1996两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39%。去年的农业大丰收,科技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龙头作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将1997年定为“农业科技推广年”。洪绂曾说,199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把它定为“农业科技推广年”,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对靠科技夺丰收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农业部要把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年”作为确保今年农业丰收、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大事来抓。
首先,要加大投入,认真组织实施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的各个层次的科技推广计划。农业、财政两部组织的“丰收计划”已实施了1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洪绂曾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1∶10∶100”,就是说中央财政每投入1元钱,地方就会配套10元钱,所获取的效益就是100元!这组数字生动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威力。比如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只要一推广,就可以亩均增产百八十斤,搞得好的可以增产150公斤以上。增加科技投入是一件很划得来的事情。目前,中央财政每年投入“丰收计划”的资金是5000万元。洪绂曾透露,农业部正与财政部协商继续加大投入,扩大“丰收计划”的规模,以此为龙头,带动各个层次的科技推广计划的实施。当然,光靠中央投入是不够的,地方上以及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户都要加大投入,建立起多元化的、稳定的投入机制,农业的持续发展才有保障。
其次,稳定科技推广队伍。农业科技的推广要靠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去做工作,没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就谈不上科技推广。全国大部分地、县的科技推广队伍是稳定、健全的,但少数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农业部已由专业司局派出专人赴各地督促、检查科技推广队伍“三定”方案落实工作,今年内要全部落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是潜在的生产力,不会凭空变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转化。这个转化,就要靠千千万万的科技人员架起通向千千万万个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为此,农业部将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推动广大科技人员下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最近将在新疆召开全国农业科研院所会议,动员更多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到农村千家万户,把重大的科技推广项目落实到田间地头。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针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工程”。近年来,每年参加培训的农民均在1亿人次以上。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绿色证书”、农广校、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各种培训班及“农民科技日、科技周”等活动,广泛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重大新技术的集中培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的素质,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到位率,使新技术快速、准确、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到农户。
洪绂曾说,去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9%,自己跟自己比确有不小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中央提出到200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要达到50%,任务相当艰巨。差距也是潜力。我国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如果能将这些成果转化出来,农业科技贡献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关键是要做好推广、转化工作。现在,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意义被上上下下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从外部环境讲对农业越来越有利。因此,只要实施好“农业科技推广年”,牵住科技这个“牛鼻子”,经过上上下下的努力拼搏,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我们是有信心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