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六十”的忧与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28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六十”的忧与立
杨青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两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老人问题已不容忽视。说到老人,人们头脑中就会浮现颤颤巍巍、老态龙钟的形象。一些老年人自己更是忧老忧病忧家忧生活,身闲心冷人寂寞,终日郁郁寡欢。这种“六十而忧”的现象已成为部分退休老人的共同心态。
近日看报,知悉湖南邵阳县退休职工田乐夫,不因“六十而忧”,却立志“六十而立”:唱好老年歌,练好老年功,做好老年人。田乐夫老人的高尚情怀,令笔者由衷地钦佩和赞赏。田老决心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几件好事,一年写一本日记,编一本剪贴,写10本手稿,投稿80篇,还要学好电脑和一种外文,办一个书房。这表现了一个老者不服老的精神风貌。一“忧”一“立”,思想境界迥然不同。一个“立”字,壮心可见,是田乐夫只争朝夕、发挥余热的精神写照;一个“忧”字,则是少数老人消极、悲观失望的心态反映。
其实,人总是要衰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一个人只要一生对社会有益,就可淡然待老,无憾一生,大可不必忧老恐老。若从精神情操来说,则又并不注定每个人都会衰老。冰心耄耋之年昂然宣告“生命从80岁开始”。老革命家吴玉章坚持“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叶剑英元帅则高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他们是人老精神不老的代表。相反,一个人不注意身体锻炼,尤其是思想修炼,也会年纪轻轻的却精神衰老,所谓“未老先衰”。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认为,一个人在54岁以后,就进入了“充实时代”,“踏入了圆熟的人生境地,是思考总结的阶段”。这话不无道理。与“老年人是部哲学”的说法正好相通。不断有外国高龄老人攻读学位的新闻,说明人老心完全可以不老。遗憾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老年人爱拨逆时针,反思怀旧,消极待老,结果,忧老人更老,乐不起来,更谈不上老有所为。有的忧家忧己过多,还失却晚节,将自己曾经闪光的历史一笔勾销。某省1994年重大经济犯罪中,60岁以上的人竟为数不少,这其中的教训是值得深思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