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可歌可泣的《中国院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28
第11版(书评)
专栏:

  可歌可泣的《中国院士》
毕胜
张建伟、邓琮琮的这部洋洋30余万字的作品,将我国当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作了一次纵向的梳理,上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民国时期中华民族科学精英们为了祖国的强盛,负笈求学,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老一辈学者们的严谨学风,报效祖国的执著热情,成就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大师巨擘。下接建国以来,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数代知识分子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新生的祖国,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功,有的毅然决然地放弃优越的条件,从海外归来,参加祖国科学事业的创业开拓;有的在历次政治风浪中,尽管蒙受不白之冤,而那颗钟情于科学、执著于事业,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拳拳之心,明月可鉴,苍天可感。这一代科学家们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完成了许许多多的学科创造,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当历史进入新时期之后,在“科学的春天里”,几代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新的体系正在形成。两位作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里的建树,各门类科学的领衔人物的刻画,较为丰富而完整地描绘出中国科学家们的时代贡献、世纪风采。
作为描绘中国科学院士风采的纪实作品,作者对每一学科中的重点人物,作了充分的展示,从他们在专业领域里的成功,在克服各种困难致力于学术方面的创造,从他们专业学识与道德文章中,表现一代科学巨子们为时代和人民所作的贡献,并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史的重要、重大事件,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现。作为一本记叙中国科学院士风采的人物群像图,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的描绘,并不是重点,但透过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勾勒,我们能够纵向地领略到,是这几代科技群英的风流,是伟大的祖国召唤,是中华儿女献身科学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不为名利为党为国分忧的品格,才造就了中国院士们几代人的辉煌业绩,才使我国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有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士的发展历程,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伴随。在《中国院士》中,科学家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中许多人多次受到党的领袖们的接见,直接和间接地同党的领导者们共商科技发展的大事。无论是“黎明前的争夺”,还是新时期跨世纪的“春天的风景”,是党的领导者们把科学发展作为建设国家,实现国富民强的最基本的国策,第一要义。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的领袖们,在科学发展的最关键时刻,同老一代的科学家们认真讨论国是,放眼世界潮流,认真研讨当代科技发展问题。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虽然经受过许多的磨难,经受过历史的不公正,但是满腔热忱地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为了中华民族强大,“虽九死其犹未悔”,有如逐日的夸父,献上生命的最后一息。中国院士们每一项创造发明,浸透着党的关怀,即使在“文革”不正常的年月,科学事业迈着“沉重的步伐”,科学家们有如传说中的西西弗斯,研究工作有如“滚石上山”,但在周总理及其他领导的关怀下,数学家华罗庚仍然推广统筹学、优选法,我国的航天事业的研究仍未间断……
这本纪实作品,是科学家们的精神和工作的片断素描。作者采取的是实录,是以人串事,以人带出事件。作者采取了以当代科学发展史的纵览,穿插各个时期科学院士的典型人事,使这部30多万字的作品,不致成为散漫的片断,而有一个思想之魂,即科学事业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国情中,它所承载的分量,也是一个中国科学家所应显示的精神品格。通过这部书,作者不仅是展示中国科学家们的业绩,更主要的是褒扬科学精神,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弥足珍贵的。
读这部书,可以引出一些题外的话。我们每天出书车载斗量,精品与俗品杂生,而有关科学家们的书籍却少得不应该。也许他们所做的就是寂寞的事业,也许他们的工作就不必让更多的人知晓,可是,对这支庞大的科学家队伍,文学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这也有读者的阅读口味的问题。在《中国院士》的后面部分,作者描写了中学生青少年们对我国科学成果和著名院士们知之甚少,而更为滑稽的是,在“全国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中,不少参加的学生竟说不出最熟悉的科学家来,也不知钱学森是谁。因此作品在《下一代》这节中,着重描写了为科学普及工作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们,为了后人,为了科学事业薪火相传,默默地做着工作。有感于当代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淡漠,作者最后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这也是为了我们的文明链条不至于失落,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早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本描绘科学院士的书,对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修养,对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都是很有教益的。(附图片)
封面设计梁珊(《中国院士》,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