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千古文章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文集》编后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28
第11版(书评)
专栏:

  千古文章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文集》编后语
郭预衡
世人谈论古文,多称唐宋八家。唐宋之文,不仅八家,但八家之文,确有特点。古人所谓“千古文章八大家”,虽有夸大,亦非虚言。
首先,以韩愈而论,其文章特点,就很突出。他写文章,不但“惟陈言之务去”,而且“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旧唐书·韩愈传》)。其《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都可为例。当“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情况下,勇于进言,不怕得罪,这样的文章是很有胆气的。
柳宗元为世传诵之文,主要是几篇寓言和游记。但他的文章成就,不仅在此。在这之外,议论之文如《贞符》、《封建论》和《非国语》,抒愤之文如《牛赋》、《惩咎赋》、《乞巧文》、《骂尸虫文》以及《天对》、《愚溪对》等,都有特征。一是思想新颖,能破传统;一是牢骚太盛,出言多讽。对于这样的文章,前人或以为“难晓”。(见《朱子语类》卷139)难晓也就难学。故历来学韩者多,学柳者少。大概柳文个性太强,苟非其人,很难学到。
八家之文,宋人居六。宋之六家,成就最著者是欧、苏(苏轼)。
曾巩曾称欧阳修“蓄道德而能文章”(《寄欧阳内翰书》),欧文为世传诵者有《醉翁亭记》,此文写于贬官滁州之时。身在贬所,不作“戚戚之文”,而讲山林泉石之乐,体现了欧阳修“达于进退穷通之理”的胸襟气度。这是他为人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更能体现其行文艺术的,还有《读李翱文》、《与高司谏书》和《朋党论》等。尤其是《与高司谏书》,“气尽语极”,而写得“容与闲易”,其为人为文修养之深,可以概见于此。
在欧阳修之后,文章写得自然而更自由随便的,是苏轼。这和他的性格颇有关系。他曾说过:“余性不谨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府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倅厅题名记》)为人有这样不节语言,不吐不已的性格,为文也就有直抒胸臆、一吐为快的特色。他自述为文,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自评文》)
苏轼为文的这一特点,体现于他的各体杂文者,《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最为适例。题目为一篇画记,实际是悼念友人的文字;悼念之文而备载平生嬉笑之言,谋篇命意,都不同于寻常的文章模式。苏轼为文这一特点也体现于议论文章。苏轼的议论文章,见于《策略》、《策别》、《策断》以及杂著杂文者,指陈时弊,无所顾忌,都是写得自由随便的。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世称“一门父子三名士”。苏洵之文,“纵横驰骤”,苏辙之文,“汪洋淡泊”,二人之文,亦各有特点。袁枚说“三苏之文,如出一手”(《书茅氏八家文选》),其实不然。当然,苏洵长于政论和史论,对于轼、辙二人都有影响,苏辙撰《历代论引》,说:“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这一特点,则是三苏所同的。
八家之中,还有曾巩和王安石。曾巩之文,纡余委备,颇与欧文近似。因此之故,前人或并称“欧曾”。但曾文深醇温厚,而欧文不免“悻悻”(鲁迅语),虽曰近似,实有不同。
王安石的主要成就,在于从政,但文章亦有特征。曾巩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信里曾说:“巩之友王安石,文甚古,行甚称文,……”安石为世传诵的名篇如《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都是写得简古的文章。《艺概·文概》又称“介甫文之得于昌黎,在陈言务去”,这样的文章亦可为例。
总起来看,八家之文都有自己的特点。正是由于具有这些特点,便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后代的古文家,无论是明之唐宋派,或清之桐城派,都以八家之文为典范,并非偶然。(《唐宋八大家文集》十册,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