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大路连千山——记苦战在卢旺达的中国路桥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2
第7版(国际)
专栏:

  大路连千山
——记苦战在卢旺达的中国路桥公司
本报驻南非记者温宪
地处非洲腹地的卢旺达素有“千山之国”之称。对卢旺达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而言,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似乎怎样强调也不过分。迄今为止,卢旺达干线公路共有1125公里,其中640公里约60%的公路干线为中国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简称路桥公司)援建或承建。
记者一到卢旺达,当地人对中国路桥公司的夸赞不绝于耳。1972年,作为中国政府经援项目的基加利至鲁苏姆长达181公里的公路建设正式开工,承担此项建设任务的便是中国路桥公司。这第一条公路干得如此出色,乃至20多年后的今天仍是公认的“质量样板路”。“中国人的路”在卢旺达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专有词汇,人们一提起来便要跷起大拇指。
路桥公司第一炮打响后,又先后承建了7条干线公路和一些支线道路、市区道路、机场建设、供排水工程建设。中国人修的路不断在千山中蜿蜒伸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日益增厚。然而,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部族冲突中断了正常的公路建设进程。那年4月,路桥公司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全部撤出卢旺达。待局势稍平静,第一批路桥人返回卢旺达时,路桥公司的办事处遭到了洗劫,凡是带“胶皮轱轳”的机车和设备都被抢走,基加利街头仍不时枪声大作,街上仍有尸体。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粮。这些路桥人硬是打定主意要在这恶境中重新开始。他们先是没日没夜地四处寻找那些被抢走了的机车和设备,然后便是将现有的设备修复开工。已在卢旺达工作10年的胡新光为找设备追踪到了扎伊尔。今年51岁的女医生侯巧凤为了找到那位技术熟练的电器修理工,连夜带领6名当地人翻越3个山头摸到了那位电工的草屋。最后一批撤出卢旺达的山东大汉曾庆德不惧风险,最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一辆辆被拆得不像样子的汽车在他的妙手下又都很快发动了起来。
“那是最苦的一段时间,”43岁的刘德正副经理尽量语气平和地叙述着往事:“我们每天都是早上6点钟出去,晚上10点以后回来。先得找设备、修设备,然后再找点小工程自己养活自己,最后是全面恢复工程建设。”1994年以前在卢旺达共计有中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家大的承包公司,而现在只剩下中国一家。百废待兴的卢旺达在最困难的时候又看到了最可信赖的中国人。新政府将一个又一个新项目托付给了路桥公司,而路桥公司的人们又以那一份充满奉献精神的苦干回敬所有对他们的赞誉。很不巧,当本报记者在基加利进行采访时,曹茂勋总经理又一次乘车颠簸在基特拉玛至吉布耶的公路建设现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中,曹经理操着浓重的川音告诉记者,世界银行非洲事务局局长曾那样动情地对他说:“中国人在卢旺达的恢复建设中再一次表现了不怕困难、顽强苦干的精神。在卢旺达的中国人值得称赞,你们真是了不起!”(本报基加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