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电脑设计忽如一夜春风来图书装帧面临“换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2
第10版(文化)
专栏:

  电脑设计忽如一夜春风来图书装帧面临“换笔”
流连于大大小小的书店或书摊,稍稍留意,你会发现近一两年出版的书籍在装帧设计上比过去要精美漂亮多了。封面设计的美化、内页插图的复兴及整体效果的提高,可以说和电脑近几年的普遍应用有很大关系。“一种颜色几行字”已成为褪色的记忆。
电脑对人类想象力的开拓
电脑在许多领域的成功应用,早已使装帧设计界的人士怦然心动。“以前那种传统的设计方式,从制作墨稿、标色标、照相制版到出软片复杂而生硬,很难达到自己创作的初衷,而且见到工厂送来的打样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中央工艺美院的装帧设计师王红卫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现在我改用电脑设计之后,感觉工作效率提高得很快,更主要的是思路和灵感也能被激活,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完全全真正的设计师。”王红卫以前所学的是装潢设计,在没有接触电脑之前,他对电脑设计心理上是排斥的,可是现在,他运用苹果电脑系统的Photoshop和Freehand等设计软件已经很熟练了。告别手工操作,他在工作上更加得心应手,用电脑设计出的字体和封面还曾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获奖。
作品色彩精度的准确把握和各种特殊效果对人类想象力的开拓,使越来越多的出版界人士开始倾心于电脑设计。正如社科出版社王磊所说:“高科技的运用给出版界带来了冲击和活力,电脑与出版物牵手至少在解放生产力方面是一次革命。”书籍设计所面对的电脑时代也是对文化自身的一种激励与自省。未来不能拒绝电脑,一个不懂电脑的装帧设计师迟早会落伍。“我国的装帧设计开始用电脑是近三四年的事情,虽然比国外起步晚,但是发展很迅速。除了出版界,美术界和音乐界也开始运用电脑进行创作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毛小茂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就要求设计者能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看来,就像人们运用电脑打字一样,设计师们也在面临一次“换笔”及设计观念的更新。
有鉴于此,现在很多在出版社从事装帧设计的人员已经开始纷纷“触电”,着手学习和尝试应用有关电脑软件。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等开设的电脑设计班尽管招生人数有限,但前来报名的人仍络绎不绝。
手绘画不会被简单地抛弃
有人担心:“有了电脑,各种效果都可以制造出来,就没有必要再费劲学习美术了!”其实不然。手绘图的自如和随心所欲不会被懂美术的设计师简单地抛弃,通过扫描器,这些手绘的作品可以再现于电脑屏幕,稍加处理后也许会顿增光彩。在一家电脑公司,笔者曾目睹了电脑设计师孙少青运用painter软件在电脑屏幕上作画的情景,通过神奇的“数字笔”点点轻描,湛蓝的天空中飘满白云,调换笔触,一棵棵青绿的小树由少而多,衍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随后再加上淡淡的云雾,油画布的处理效果,一幅人工需要二三个月完成的画面在几分钟内就得以实现了!这种效果固然是电脑科技的神来之笔,但若没有设计师深厚的美术功底,电脑设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
通过电脑制作出的某些特殊效果如金属、浮雕、投影,透明、马赛克、柔光等,已被大众所熟知,但它们的过多且不甚贴切的应用已让一些人对这些“电脑味儿”十足的东西心生厌烦,觉得它浓妆艳抹、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反不如手工绘画那样清新朴实。的确,电脑技巧的泛滥容易使人们停留在浮躁的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对书籍的思想性和文化品位的追求。在焦灼、躁动一番之后,当设计者用冷静而充满理性的目光审视这一切时才发现,电脑并没有过错。我国著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吕敬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电脑离不开人的思想,它不能代替人的创作,一个知识贫乏、美术修养差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利用电脑这一工具进行高水平创作。
赋予书卷气以时代感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电脑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设计语言和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极易麻木人们的思维,懈怠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丰富得奢侈的设计语言中如何选择最恰当的一种,成了设计家新的困惑。在这里,设计者深厚的功底和广阔的艺术视野成了关键。一个思想贫乏、艺术原创力苍白的人设计出的东西,不是拾人牙慧就是索然无味。再者,书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由造型、纸张、色彩、图像、文字等多种要素组成的整体,一个优秀的装帧设计师还要对书籍这个生命体具有独到的把握和理解,才能把蕴蓄在书中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达出来。
吕敬人提出了这么一个命题:图书要有“审美的时代感”。他认为,传统的书卷气如何和现代的欣赏趣味更好地结合起来,电脑等高科技设计手段很可能是一座桥梁。
(《纽伯瑞儿童文学》封面电脑设计:王红卫)(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