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一代宗师的思想历程——评《张岱年全集》出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2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一代宗师的思想历程
——评《张岱年全集》出版
继《张岱年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后,我们又高兴地看到了河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张岱年全集》(八卷本)。
张岱年是我国当代屈指可数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他思精研深,道德文章素为学术界所推崇。《全集》共分八卷,洋洋370余万字,记叙了岱年先生自30年代至90年代整整60多年的思想历程。
岱年先生自幼好学深思,青年时代即对哲学发生浓厚兴趣,常常思考有关宇宙人生问题而废寝忘食。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中外古典哲学名著而出入自如,独有创见。早在27岁时即完成了长达50余万字的传世之作《中国哲学大纲》。该书一改以人物编年为序的写法,而采取以哲学问题和范畴为纲的横向写法,可谓开风气之先。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以逻辑分析和辩证方法撰写的气势宏大、结构严谨的中国哲学范畴史。
40年代,张岱年先生陆续写成代表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和《天人简论》,统称为《天人五论》。
他的哲学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思想传统,二是以罗素为代表的英国新实在论所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三是现代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因此,30年代即有人称之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或“分析的辩证唯物论”(见孙道升《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
张岱年在文集第三卷序中说:“我的主要兴趣是推崇唯物论,阐扬辩证法,在方法上拟将唯物辩证法与逻辑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在理论上拟将现代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粹思想结合起来,在方法上注重分析,在内容上则致力于综合。”
近代中国既要经受中西两大文化碰撞的彷徨,又要经受古今时代交替分娩的阵痛。中国近现代哲学家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如何理解、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原清华大学哲学教授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等在艰难的条件下潜心著述,各自构造了不同的哲学理论。它们仍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继续和发展,但又都注意吸取西方哲学的长处。他们针对中国哲学中逻辑分析和认识论相对薄弱的缺陷,都高度重视逻辑工具,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实在论的影响。他们主张以理性主义取代实用主义和直觉主义,但又不同意以科学取代哲学问题或取消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以有人称之为“清华实在论学派”(冯契语)。如果说贺麟、唐君毅、牟宗三吸取的主要是西方哲学19世纪的成果(康德、黑格尔等),那么清华学派吸收的则已延伸到20世纪的成果。从中国哲学的发展源流来说,冯友兰主要是接着程朱理学往下讲的,而张岱年则主要是接着张载和王夫之往下讲的。
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成形于半个多世纪之前,虽然还不能尽善尽美,但是这种融古今中西于一体的思路的确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本应受到广泛的重视。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其《天人五论》直至1988年才由齐鲁书社以《真与善的探索》为书名问世。锁于箱箧达40余年之久,因此过去鲜为人知。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五论》能保存至今得已出版,也算不幸中之大幸了。
张岱年先生对文化问题也很重视,早在30年代初就提出“综合创新论”,即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在80年代的“文化热”中,他又重新提出“综合创新论”,并以“自强不息”、“厚德戴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响应,成为文化讨论中的一种主流思想。
从《全集》370余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有200多万字是年过古稀之后著述的。这种惊人的毅力,实在是一种奇迹,令人叹服。《全集》已有八卷。张先生虽已届耄耋之年,但壮心不减。几年前,他有一次曾对我说:“前一段我着重于哲学史的研究,以后我将着重于哲学的研究。”我们期待着《全集》第九卷、第十卷继续问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