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干部包户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5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乡村走笔

  干部包户记
本报记者武卫政
1996年底,在晋西北黄土高原大阴梁村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穷得差点儿重走西口路的张区福一家,成了河曲县有名的“十佳双文明户”。
还是前几年,张区福一家五口人靠几亩薄地苦度光景,他做过工,跑过买卖,养过猪羊,东奔西走,结果一事无成,反倒把家底也赔上了。
1994年,南也乡的乡村干部开始包户扶贫。乡政府秘书李占才一次次坐到张区福家炕头,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以养为主,种养并举。老张依计而行,领着全家人连年苦干,去年收入3万多元。张区福感慨地说:“这几年,李秘书紧紧盯着我,给咱长志气,送信息,帮技术,比办自己的事还用心。咱真心感谢这样的包户干部!”
也不仅是张区福,在南也乡,许多农民竖起大拇指夸奖包他们的乡村干部。记者探寻其中奥妙,乡党委书记田尚旗说:“包户扶贫并不新鲜,但我们包户不是松散联系,而是建立制度,长期坚持。”
说起干部包户制度,乡干部直言不讳:“这是逼出来的办法。”河曲是晋西北的贫困县,南也是县里出名的贫困乡,土壤贫瘠,资源匮乏。乡党委一班人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很多农民对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办法不多,加之一些干部作风漂浮,扶贫工作不见起色。
由此,这个穷山乡的领头人想出一招:把812户农民包给14个乡干部和21个村干部,实行干部对农户的双目标责任承包制度。即每个包户干部既要负责帮助农户发展家庭经济,还要帮助并督促农户履行社会义务。
“我们的任务是给农民送信心,送政策,送办法乃至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送资金,由此带动农民履行社会义务。”30出头的乡统计员李济春包了25户农民,他把自家的农活扔给爱人,工作之余常年累月与农民一起忙乎。农户想不到的事他想到了,农户发愁的事他给解决了。当地土豆品种退化,为保证农民今年开春种上好土豆,去年冬天他跑外地调回一车种子,自己贴钱分给了大伙。实事办了一桩桩,一些农民再也不好意思拖欠集体的钱粮了。李济春尽心尽责,被评为乡里的优秀包户干部。
记者在乡政府翻开包户干部的责任卡,11项量化指标一目了然,任务完成情况都记录在册。田尚旗说,为保证制度执行起来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考核起来公平合理,有案可稽,我们基本上做到“乡里有档,村里有帐,干部有卡,农户有杠。”谁也不能投机取巧。
石家庄村曾是县里挂了号的后进村。最初,包户干部一竿子扎到村民家里摸情况,受到的是冷嘲热讽,有人甚至赶他们走。后来,村民感到包户干部不是下来做样子,走过场,这才掏出心里话:“多时不见这种作风的干部了!怎么干,咱听你们的!”
这两年,石家庄村正气抬头,民心思进。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评价包户干部的工作有水平,有步骤,有办法。73岁的老党员刘海池对乡、村干部说:“石家庄村的人这辈子忘不了你们。只要我有三寸气在,一定带头发展生产。”
记者了解到,如今还称不上富裕的南也乡农民,无论是履行社会义务,还是维护社会秩序,其自觉性令人刮目相看。作为一乡之“长”的田尚旗欣慰地说:“这两年我没有解决过一次民事纠纷。不是没有事,而是包户干部没等事情发生就解决了问题。”
干部包户以来,南也乡农民人均收入从1993年的436元增加到1996年的800元,原来农村工作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逐步缓解。乡党委一班人不满足,要把干部包户延伸到党员包户,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附图片)
何新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