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耕耘一片新绿——记知识产权法律专家戈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6
第2版(要闻)
专栏:

  耕耘一片新绿
——记知识产权法律专家戈泊
本报记者贾西平
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戈泊是小有名气的专家。与一般专业人士不同,他的身上既有解放战争的硝烟,又有在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担任高级顾问的光环,更有曾担任过中国专利局副局长这样高层领导的经历。戈泊,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
一年前记者出差时,恰巧与戈泊的一位同事同行。他一路上讲了许多关于戈泊的故事。戈泊早在1947年就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当时他正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进展顺利,为防止蒋介石对青年知识分子的迫害,党中央及时把大批清华的革命青年撤出城外。戈泊随着大家一起进了设在河北沧州的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大名鼎鼎的刘仁同志就是他们的头儿。北京解放时,他随大军一起进城,还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筹建工作……
从那以后,我很想去采访戈泊,但苦于没有机会。
日前,当我再次拨通电话时,话筒里传来戈泊和蔼的声音——他正在等我。
戈泊今年已经67岁了,看上去仍生气勃勃。高大魁梧的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洪钟般响亮的嗓音,一个典型的北方大汉。现任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会长、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的戈泊,案头堆满外文卷宗和书籍,背后的书柜里更是满满当当,就连走道上都满是文件箱。说他生活在文字的海洋里一点也不过分。
“知识产权行当,是一个很有发展的行业。我一生搞过许多专业,觉得临老来这一行选对了。干这一行,涉及面很广,需要很丰厚的专业知识。搞好这项工作,对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精神的生动体现。”听着戈泊对他钟爱的事业的评述,我从心里对他羡慕不已。
知识产权,指所有权人对其创造的知识成果(如专利发明、著作、商标等)在一定年限内,依法享有独占权或专用权。如果从1883年几个工业化国家在法国通过的《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算起,知识产权保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在中国则是刚刚开垦的处女地。
1980年,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停滞多年的我国科技事业开始复苏了,新的专业、新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而高级科技人才却如凤毛麟角。
天生我才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戈泊在清华是学土木工程的,解放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教统计,留苏时念完了副博士,又回人民大学担任过多年统计研究室主任、系副主任,熟练掌握了英语和俄语。可惜,“文革”十年,他的大半时间在做行政工作,专业知识闲置。接到中国专利局的调函后,他兴奋不已,终于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效力了。经短期培训之后,他被派赴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任高级顾问。谈到在瑞士四年的工作,戈泊说,他做的是“穿针引线”的工作。为了创立中国知识产权事业,一方面他要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意见传达给国内,与国内同志一道工作,另一方面要将我国的情况介绍给国际组织,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国情。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从70年代末我国开始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和法规,目前已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其立法速度之快是史无前例的。我国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外国100多年的路程。令戈泊感到欣慰的是,自己能以绵薄之力,为祖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大厦添了一砖一瓦。
1989年,59岁的戈泊从中国专利局副局长的岗位上下来,执掌永新专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帅印。刚到永新,这里只有不到10个人,案子很少,负债经营。当副局长时车接车送,到这里后一切都要自己动手。搞涉外专利代理,首先得要别人了解你的信誉和水平。为此,他亲自出马,跑韩国、美国、欧洲。为了节约开支,只身一人,住小店,乘公共车,走了东家走西家。几年功夫,永新的知名度提高了,成为国内第四大涉外专利代理公司。
戈泊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从国外在华申请的大量专利中发现,大多数申请都是对知识产权防御性保护的成分多,开发利用的成分少。中国人不知道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有什么用,外国人也不知道如何在华找到恰当的合作伙伴使其成果得以转化。戈泊于是想在中间架一个桥,让那些沉睡在中国专利局文献库中的专利,变成在中国大地上盛开的科技之花。无疑这是利国利民的一个善举。
问起目前的进展,戈泊眼前一亮,仿佛发现了一片新绿,发现了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新舞台,但他立刻又恢复常态,平静地说:“正在做。”未做成的事不讲,这正是学者严谨作风的体现。是啊,眼下正是春天,是小草萌发的时候,戈泊没有讲出他的新举动,却在日夜忙于耕耘,那么就让我们期待着秋天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