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出政绩与讲政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3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出政绩与讲政德
张黎洲
“两会”期间,有些代表、委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抓干部的政德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这个意见是十分中肯的。可以说,包括理论武装和道德修养在内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干部的立身之本和为“官”之道,非切实重视不可。
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强调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公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其中,“有道德”的内涵,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它概括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方面。这“三德”,统一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我们社会中,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职业道德虽然也有大体一致的规范准则,却又因不同职业的特点而有所差异。医生要讲医德,教师要讲师德,演员要讲艺德,作家要讲文德,党政机关干部都是从政的,自然就应当讲政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二十个字,是六中全会《决议》对职业道德建设提出的要求,对干部完全适用。由于干部的特殊地位和职业特点,政德建设应当有更高境界和特殊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总是处于掌权和用权的地位,具有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职能,承担领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责任。因此,一定要把坚定不移地对党负责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作为政德建设的核心。干部能不能自觉树立这样的政德,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政令是否畅通和政策是否得到贯彻,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得失、利害、安危,也关系到干部自己能否成为党和人民高度信赖的社会公仆。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比较重政绩,不大讲政德。在他们看来,为官一任,政绩显赫,提拔有希望,群众看得见,留个好名声,是最实在的;而政德呢,比较空,比较虚,考评不好量化,群众不太计较,政绩突出了,自然就会说你“政德不错”,只要这方面不出大的问题就行了。
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党的干部政策,历来是既考绩又考德。实际上,政德和政绩是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关系。以良好的政德履行职责,从事为党争光、为民造福的实践活动,其最后取得的成果,必定是有口皆碑的政绩。许许多多的干部,以公仆的姿态,以服务的精神,勤勤恳恳,扎扎实实,想长远,干眼前,打基础,求质量,奠后劲,一心一意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群众从他们的政绩中得到实惠,也从他们的政德中受到教育。另一些干部则不是如此,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出发点和判断力,往往掺杂为自己“树碑”、图个人升迁的不健康心理,一味追求一鸣惊人的政绩。他们盲目攀比,不求实效,不瞻前顾后,在任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办会”、“办节”、“办形象工程”,搞短期行为。这样来搞“政绩”,只能说是实事虚办,劳民伤财,结果对当地长远发展带不来真正好处,有时还给继任人留下不少“揩屁股”的事。正是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这样的干部,其虚假、表面、短视的“政绩”是不会受到颂扬的,其不良政德,恐怕常常会受到人们的针砭,不会留下好名声。事实说明,领导干部既要重政绩,更要讲政德,没有良好的政德不可能有突出的巩固的政绩,存在精神残缺和道德差距的干部决不可称之为高素质的优秀干部。
干部重政德,讲政德,不仅对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是至关紧要的,而且还影响到各行各业和整个社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他们的岗位和责任的特殊性,被视为社会的示范群体,其政德状况如何,影响面比起其他职业道德要广得多和大得多,其导向作用、表率作用、辐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实行的是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作为社会示范群体的干部,在思想道德上理应体现先进性要求,理应树立示范性形象,理应形成权威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各个单位首先是党政机关,切实把政德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起来,加强教育,制定规范,严加监督,使干部以奋发的思想风貌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带领广大群众把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