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又是中秋》(中篇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3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又是中秋》(中篇小说)
作者梁晓声载《十月》一九九七年第一期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日“我”又想起了“我”最为思念的人——老隋。“我”和老隋相识于1970年。那年冬,“我”赴佳木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总部,参加首届知青文学创作培训班。老隋当年是培训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知青文学爱好者的守护神。他年轻、斯文,甚至可以说相貌儒雅,处处都显出成熟和稳健;他办事周密果断,而且勇于承担责任。坦诚相处中,“我”对他充满亲情和敬意。尤其是在“我”危难之时,老隋帮助“我”摆脱困境,走上了创作之路。非常年代的人间真情使“我”二十余年来一直视老隋为义兄。
“我”大学毕业到北影当编辑时,老隋所在的兵团开始解体了。老隋这个过去最忙,自我感觉最充实的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最可有可无,最多余的人。他陷入了寂寞无奈的困境。1985年“我”回哈尔滨,却意外地得知老隋停薪留职义无反顾地“下海”了。“我”深知这对他是一条凶险之路,他已把富豪之梦变成了自己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选择。果然,老隋撞得头破血流。他的宏愿没有实现,家庭也破裂了。到北京“我”家时,他经常是身无分文,眼中每每聚现的浮躁、迷惘和颓唐,仿佛一层时隐时现的云翳。他输了,就连他的“红颜知己”也离开了他。然而,老隋并没有罢休。当他几个月后再次来到“我”家时,竟西装革履,容光焕发。他说他办了一所“贵族子弟小学”,但对老隋和他的学校的疑惑,始终掩藏在“我”的心里,并不时闪现出某种危机四伏的预感。果然,在一日“我”正伏案写作时,从电视里传来消息,被剃了光头的老隋站在被告席上。学费很高,师资平庸,宿舍简陋,拖欠员工工资,帐面几乎无款,学费不知去向——估计至少要判他十年八年。
世事改变了许多人。有时改变的是他们的命运,有时改变的是他们自身的质量。老隋在雾诡云谲的世事中东扑西抱,企图扑抱住什么命运的奇迹,直至将人生交付给了黄粱一梦而难以自拔。作品以散文的笔调,将老隋的人生命运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感喟,发人深思。(一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