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谈谈文化建设与道德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3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谈谈文化建设与道德发展
任继愈
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靠了群体的力量,单凭一个孤立的个体,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无法战胜外来的各种侵害。在群体生活中,自然形成了社会习俗,为了种族的繁衍,为了群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规定和禁忌。习惯性地约定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比如婚姻问题,族内杂交是当初的群婚习俗,不存在道德问题。在群婚条件下,发现长期近亲繁殖,对种群不利,这才制定了部落内部不许婚配。近亲不婚也还不是出于道德问题的考虑。后来,随着社会进步,才有了近亲不婚的理论,就是古人所谓“礼”。“礼”是对已发生的事实,在理论上做出了近亲不婚的解释。社会发展总是行为在先,理论在后,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晚一些。
人类在地球上占主要地位,主要由于人类善于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我们从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社会关系十分复杂,主要的关系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协调关系就是“道德”的范围。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总原则是使个体的生存发展适应群体的生存发展,而不是相反。因为削弱了群体,个体也无法发展,甚至无法存在。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不能只为个人打算,而要对整个社会群体有所奉献。旧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企图解决这个问题,虽然理论各有不同说法,归根结蒂是关于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学问,古人称为“义利之辨”。“义”一般指符合群体利益的思想言行,“利”一般指符合个人利益的思想言行。摆正义和利的关系,即符合道德规范。人们根据自觉的判断,采取行动,有选择的自由。但一定的社会中存在的道德规范,不能自由选择,只能遵循。只有自觉地全面、深刻认识这种关系,道德才能逐步趋于完善,以道德教育人民,社会才能更健康地往前发展,社会文化也才能进步。
今天,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道德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主要的原因就是今天的中国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时期,道德都是先受冲击的一个部门。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出现了新的道德问题。例如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就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家庭的主要男劳动力维持着整个家庭的生活,养老育儿,他拥有生产权和财产分配权。经济关系决定了非有家长制不可。“孝”的观念在中国如此之深,就是由于小农经济社会维持的时间相当长。直到鸦片战争时还是这个格局。当小农经济的社会发生变化,就相应地出现了新的道德问题。随着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个人自食其力,原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有所疏远。现代社会“孝”的观念的淡薄与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变革有关系。养育老人,抚育幼小,过去完全由家庭承担,今天有一部分责任转移到社会保险承担。社会变革只能是向前发展,不会倒退回去,所以不能简单地说“现在人心变坏了”。
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阶段,因为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也就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中国封建社会关于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传统道德规范“三纲”,对于维持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是必须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生产,是有一定历史进步作用的。但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原有的封建主义道德规范就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是以小农经济中的家长制代替社会主义的民主制来执行。社会主义时期,应该有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规范。
要有效地普遍提高道德水准和国民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讲在于文化教育的普及。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水平上不去,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科技要靠教育,经济要靠教育,道德、法制观念的普及也要靠教育。愚昧的民族谈不上有什么道德问题。现在世界上有些原始民族的语言中,有大小、长短、好坏等名词,但没有仁义、道德等名词,没有这个词就是没有这种观念。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精神,要看他是否有道德观念并且自觉地遵守,否则即使做了,其道德价值也不大。过去有人向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上古三代,事实上是无法再现的。在当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当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普及教育,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反复进行道德教育,自幼灌输道德观念,养成一种自觉的道德习惯,而不是靠强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都是道德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这些都要靠文化教育来提高认识水平,要靠平时长时间的培养、训练,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之一,她拥有五千年以上的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传统。这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内容是很丰富的。儒、佛、道三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以前人们看到《论语》为历代儒生诵习,便以为儒家孔子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中华文明固然多得力于孔子,但光讲孔子是不够的。比如,在讲到人类群体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孔子讲得少,老、庄反倒讲得多些。他们认为,人类取之自然应该有个尺度,掠夺性的征服自然不行,既要发展自己,又不能损害自然。再如舍生取义、吃苦耐劳等道德,墨子讲得比较多,老、庄讲得少。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精华,应该努力吸取,同时要抛弃其中封建性的糟粕。
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外来优秀的道德文化观念加以鉴别和吸收。中国古代汉、唐两代号称盛世,就是中华民族先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择善而从,充实、发展了自己。古代发生社会影响的佛教典籍,都是经过中国学者注释改造的。现在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外往来更广泛、更频繁,视野广阔,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不但有经济交流,还有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外国道德传统中有些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公平竞争的观念、进取精神、不吃祖宗饭等等,这些方面,西方讲得多些,我们东方讲得少些。中华民族历来有善于交流、融合外来文化的传统,现在对于西方的道德文化也应如此。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宣传继承、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就是要在继承旧传统中注入新的内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时代步伐相配合,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既古老,又年轻,上接几千年的传统,又有强大的生命力,永远进步而不会停滞。我们正满怀信心地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创建未来的新文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