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七千万担:棉花生产的警戒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4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七千万担:棉花生产的警戒线
本报记者赵志文
近两年来,受国际国内纺织品市场的影响,我国纺织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棉花销售不畅,库存增加。这些变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棉花生产下滑,去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000万亩,总产8400万担,也比上年减少1100万担。今年的形势也很不乐观。
对此,有些人说“棉花生产形势严峻”,疾呼:“棉田种植面积不能再减少了,棉花生产还要下大力气去抓”;也有一些人认为棉田减少棉花减少不应大惊小怪,反正有化纤原料可替代,另外也可以从国外大量进口。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棉花产销形势?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副局长雷香菊。她说——
棉花生产意义重大
在我国,棉花的地位在农业生产中是仅次于粮食的经济作物。我国目前有5000万户棉农,他们脱贫致富全要指望棉花生产。棉花生产是产棉区经济的主要支柱。据统计,1994—1996年,我国农民每年售棉所得都在700亿元以上。我国拥有大小纺织厂5000余家,纺纱能力达到4300万枚纱锭。而纺织厂赖以生存的原料70%是棉花。棉纺织品又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1994年创汇355.5亿美元,1995年为399亿美元,1996年为371亿美元。如果棉花减产,不仅棉农受损,还将直接导致纺织厂开工不足,减少纺织企业效益,出口创汇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12亿人除了吃饭还要穿衣。棉花确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战略物资,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7000万担是临界点
雷香菊同志说,根据多年的统计测算,7000万担商品棉是个临界点,每年国家不直接掌握7000万担商品棉总资源,就不能保证供求关系的平衡。
90年代以后,纺织行业每年纺纱2700万件。纺一件纱需用纯棉193.5公斤。前几年,纺纱原料化纤用量在22.5%左右,每件纱需用棉150公斤。而去年化纤用量升至35%。按此比例,每件纱需用棉125.8公斤。纺纱2700万件,共需要6793万担棉花。每年销往城市及军用,也要500万担棉花,加上各种损耗200万担。这样每年至少要有7493万担商品棉。诚然,一些发达国家使用化纤已达到40%。即使按这个比例算,每年我国也需要有6991万担,即近7000万担的商品棉。
更何况国家还需要必要的棉花储备。应当说明的是,发达国家40%的化纤用量已是高限,现在正呈下降趋势:纯棉制品再度走俏。化纤不具备棉花纤维的柔软、透气、吸湿、保暖等特性。世界各地对化纤用品的兴趣逐渐下降,我国也会如此,所以,棉花的用量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不能单纯指望进口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产棉大国,以1995年至1996年度为例,我国棉花产量约占全球的22%,我国每年出口约1000万件棉纱。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消费棉花的大国,该年度消费了全球棉花的24%。我国的棉花产量及消费量均在国际市场占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我国进口棉花730多万担,1996年进口棉花740万担。这种正常进口国际市场尚可支撑,假如我国棉花产量骤减,出口减少,进口量激增,必定要使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大幅度波动。要么,国际市场棉花资源严重匮乏,我们无棉可买;要么价格昂贵,我们无钱购买。
所以,长期依赖进口显然是不可取、不现实的。我们的基点必须放在“立足国内,自求平衡”上。为了保证每年7000万担的棉花产量,就必须强调棉田种植面积不能再减少,棉花生产一定还要下大气力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