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以咸海为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以咸海为镜
尹树广
熟稔苏联文学的朋友,想必记得小说《第四十一个》。茫茫波涛中的荒岛,红军女战士玛特留卡向自己心爱的恋人扣动了扳机……笔者曾幻想,有朝一日能站在这上演过千古绝唱爱情悲剧的大海边。
而今,我如愿以偿。但我来到这片曾让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心湖却荡不起一丝涟漪。因为我不敢相信,这片连天接地的汪洋大水正从地球上消失。然而无情的事实却证明了这就是咸海的命运:
——世界第四大内陆湖的面积已萎缩一半,从6.6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5万平方公里。水位已由53米下降到36米。与25年前相比,海岸线已后退了约100公里;
——咸海周围地区盐碱化严重,已变成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人工盐井。每年约有1亿吨盐尘被狂风卷上天空,抛撒到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咸海生态状况日趋恶化。稀世罕见的鱼类和鸟类正在绝迹。世代以捕鱼为生的卡拉卡尔帕克人正面临生存危机……
往事不堪回首。咸海昔日最大的港口——阿拉尔斯克城已像涸辙之鲋,退至距海面1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锈迹斑斑的驳船躺在黄沙之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一份报告中发出警告,“除切尔诺贝利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到像咸海流域这样生态受害面如此之广、涉及人口如此之多的地区了。”
但有谁能想到,仅仅30年前,咸海还是一派海天辽阔、惊涛裂岸、帆樯林立的景象。阿姆河和锡尔河像两条银龙,从帕米尔雪峰奔流而下,流经中亚千里沃野,注入咸海。千百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与两河形影相伴,架起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这里不禁提出一个问题:咸海危机,谁之过?
专家一致认为,中亚地区片面栽种棉花是导致这场灾难的最直接原因。自50年代末以后,苏联开始在两河的上游乌兹别克大量种植棉花。乌正常年份的棉产量达500万吨,皮棉出口量居世界第二。在土库曼斯坦,1000多公里的卡拉库姆运河横穿卡拉库姆沙漠,将阿姆河水西调至首都阿什哈巴德。咸海几成无源之水。
然而,原本匮乏的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譬如,在乌境内,水渠总长达18.3万公里,但只有2—3%的水渠用水泥和其他加固物固定。在这里,浇灌1公顷土地耗用0.7—1万立方米水,超过正常用水量的1—2倍。
那时,“人定胜天”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为实现某个主观意念而牺牲自然环境,被视为天经地义。孰不知,人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要昂贵百倍,一个正在消失的咸海看来永远也无法挽回了。
在乌兹别克斯坦,这个人口2200万的中亚最大国家,滚滚黄沙正由北向南蔓延,一个个村镇被悄悄蚕食,人和土地正在为争夺有限的水而展开殊死较量。到2020年,中亚人口将达到1亿人。水资源届时将更加紧张。有人甚至做出悲观的预测,中亚各国将可能像历史上一样,爆发“水的战争”。
已有学者提出拯救咸海的各种建议,其中最大胆的当属将里海水引入咸海。所幸的是,人们仅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以保护自然的名义,再次向自然开刀,其结局可想而知。其实,拯救咸海没啥灵丹妙药,办法恐怕只有一个,还咸海以源头活水,节约每一滴河水。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咸海这面镜子中,人类应当能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