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走进里约植物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一角

  走进里约植物园
张勇
到里约热内卢,不能不去植物园。因为它既是一个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俱佳的旅游胜地,也是了解植物王国巴西的一个窗口。
一早,我们慕名来到植物园。一名导游在门口热情相迎,引我们径直来到一座法式喷泉前,其下记载着植物园的由来:这里本是一座火药厂,主人是宗主国葡萄牙国王若奥六世。1808年,喜爱植物的若奥废弃了火药厂,建造了这座庞大的皇家植物园,主要用来培育东方香料植物。1817年,植物园开始向公众开放。经过100多年的兼收并蓄,它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植物园之一。
由喷泉前行,经过博物馆、图书馆和展览中心等古色古香的馆舍,就进入一望无际的热带丛林。园内静谧怡人,大西洋上吹来的微风撩拨着弥望的绿色,把阵阵幽香送入鼻翼。笔直的林荫大道如阡陌纵横,把园内已开放的54公顷土地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其中主要有外国植物区、亚马孙植物区、兰花馆、食虫植物馆等。各区内又都有小径蜿蜒,供游人寻幽探微。导游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体现自然的原始风貌。
大道以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园园长的名字命名,路旁种植他们培育过的树种。在路的拐弯处或空地上,常可见精美的雕像或喷泉,显示着园林学家的匠心。折入曲径,发现树前大多标明树种、树名、发现地、原产地等,但对我们来说,这些都犹如天书,只好静听导游一一道来:这是旅行者树,把吸管插入树干,即可喝到甘洌的清水;那是巴西红木,色红如炭火,可制染料,巴西的国名来自这种植物;此系纸树,树干如层纸,撕下来可以当纸用;彼为“混血儿树”,树皮在一年中会由青变黄,再变红,最后变黑脱落……据说,园中植物有名称的达5万多种,还有许多有待命名。
园中有两处风景绝佳。一是园内最大的水域里昂德罗湖。当年是里昂德罗主持开挖了这个湖泊。如今,他的塑像立在了他监工时所站的位置上,守护着与他同名的湖泊。顺其目光望去,但见湖光潋滟,修竹临风,柔水如绫,睡莲浮动,白鹭悠闲,游鱼从容。如此胜景,也难怪若奥在岸边高地上置石桌喝茶,乐而不思返国了。正赞叹间,忽见两位盛装少女在父母陪伴下来水边留影。原来,当地少女在年满15岁的那一天都要来此过成人节。植物园在里约人心中的位置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处是位于植物园中轴线上的林荫大道。两旁高达五六十米的帝国棕榈森然壁立,更兼树干挺拔、不蔓不枝,益发显出冲天豪气(见题图)。导游说,帝国棕榈来自非洲。1809年若奥在园中种下了唯一一棵,并下令禁止将种子外传,以示其尊贵。但禁令没能阻止住人们对这种树的喜爱。据说今日园中乃至全国的帝国棕榈都是那棵树的子孙。我们没能见到它们的始祖,它在1972年的一次雷击中倒下了。大道北端有一座古朴雄浑的罗马式建筑,原为巴西最早的美术学院的建筑,后迁至此。大道中段有一尊英国制造的三层喷泉引人驻足。其顶层有四尊婀娜的女神像,分别代表音乐、诗歌、科学和美术。整座喷泉造型典雅流畅,工艺细腻精美,在园中乃至巴西都堪称上品。大道南段以植物园历史上第二号重要人物巴尔波扎的名字命名。巴尔波扎任园长期间,设立图书馆和博物馆,制作植物标本,并进行分类,还撰写了巴西植物发展史,开展病虫害防治等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植物园由此开始了在植物学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科学探索。
步出巴尔波扎路,两个小时的走马观花已近尾声。但这时我们被一个路边雕塑展览所吸引。十几件展品虽不精致,但因为全部是利用废弃物品做成,倒也显得别致:有用易拉罐做成的动物、有用塑料瓶做成的万花筒、有用酒瓶做成的椰子树的阴影等等。看管展品的是一些身穿志愿者服装的小学生。导游说,他们是利用节假日来义务服务的,以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展览的目的是告诫人们,应当重视回收废弃物品,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也有用场。
因时间关系,我们路过火药厂时没有停留。从车中望去,它那粗粝的建筑显得与周围不甚和谐,但它毕竟是植物园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而历史是不应抹杀的。据说,里面将用当年的机械设备模型展示火药的制作过程。看来,它还将作为历史陈迹存在下去。
归途中,大家兴致不减,话题不离植物园。忽然,寡言的年长者周君发问,谁能用两句话概括这座植物园?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周君只管微笑不语,最后他才从容道来:“化黑药为奇绿,变废物为艺宝。”然后补充说,植物园由制造杀人武器的火药厂演变而来,还能把废弃物品转化为艺术珍品,其变迁让人想到人类从战争走向和平,从破坏环境走向保护生态的进步。这才是里约植物园的不凡之处。众人听后,无不称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