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莫理循——“最了解中国的澳洲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4-0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莫理循
——“最了解中国的澳洲人”
刘路新(澳大利亚)
中国与澳大利亚,一个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一个是只有二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然而,两国间的交往由来已久。其中,乔治·莫理循(1862—1920)是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开拓者之一。人们称他是最了解中国的澳大利亚人。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称为“莫理循大街”,时至今日,西方的汉学界仍有不少人沿用这一名称。
1895年,澳大利亚人莫理循被任命为英国《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就住在王府井大街,其旧址就是今天的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在这里,他一住就是20年。莫理循先用两年时间跑遍了中国的大部分地方,1897年起便常驻北京。算起来距今整整一百年的时间。莫理循目睹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如义和团起义,清政府垮台,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以及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
莫理循交游广泛,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界人物,特别是与西方驻华使节有密切的交往,被称作是当时最有权威的“中国通”。他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一系列关于中国问题的文章,成为西方世界了解和判断东方局势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莫理循还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中国的书籍资料,建立了藏书数万册、多达十几种语言的“莫理循文库”,被后人称为“亚洲的精神财富”。
莫理循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20岁时曾独自一人由北向南步行穿越澳洲大陆。在遍游世界各地之后,莫理循于1893年底来到中国。第二年初,莫理循从上海沿长江而上,经过中国的西南地区,跨越4600多公里,一直走到缅甸首都仰光。这次旅行过后,莫理循写下了著名的《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
这本至今仍为澳人研究中国社会必读的著作,曾引起巨大反响,一时洛阳纸贵,也使莫理循名声大振。它推翻了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人的偏见。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点引起争议。首先,莫理循强调,中国人虽然贫穷,但他们是最热情好客的民族,心地善良,言行举止极富教养。其次,书中对当时不正当的鸦片贸易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这是西方列强企图奴役中国的步骤之一。同时,莫理循还在书中对当时我国随处可见的传教士作了批判。一方面,他指出,企图用宗教同化中国人民的努力必将失败,另一方面,他在书中揭露了许多传教士骄奢淫逸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莫理循一开始就坦率地写道:
“我是怀着强烈的种族敌视态度前往中国的,这一态度在我的国人中很普遍。然而,这一情绪逐渐被深深的同情和感激所取代。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永远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这趟愉快的旅行。在这次跨越数省的旅行中,我走过了几乎等于穿越欧洲大陆的路程。无论何时何地,我所见到的都是最善良敦厚、热情好客、最彬彬有礼的人们。我认为,中国人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的古训,总是热情招待远方来客。”
莫理循不仅非常了解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也日益加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瓜分胜利的果实。会上提出,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由此引发了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莫理循曾是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鼓动者,并为此起过重要作用。莫理循也参加了巴黎和会,听到这一提议,他异常气愤,认为这是对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极大侮辱,并立即拂袖离席而去。其后不久,莫理循即去了英国,于1920年病逝。
莫理循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研究中国的史料。他的传记《北京的莫理循》记载了他多彩的一生,特别是他在中国的活动,也是了解中国在本世纪初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著作。本书自60年代出版后,一直畅销不衰,成为西方汉学家们重要的参考资料。澳大利亚的汉学家费约翰教授最近表示,莫理循当之无愧是最了解中国的澳洲人。这种了解,加深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在中澳两国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莫理循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